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试验于2010年5月—10月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大武镇格姆滩,以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为题,进行了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甸的植被特征、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旨在揭示其中生态学关系,为江河源区域受损草地系统,特别是“黑土滩”退化草地的修复提供生物学、生态学基础资料。
详细介绍:
本试验于2010年5月—10月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大武镇格姆滩,以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为题,以原生草甸作为对照,分析比较不同退化高寒草甸、不同季节、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的类群及数量变化,并且进行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土壤动物与地上植被特征、土壤环境特征的关系的研究 。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包括野外作业和室内分析两个方面。研究期间,每月的固定日期,在大武镇格姆滩进行野外工作,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不同退化类型高寒草甸的植被群落结构的调查、土壤大中型土壤动物的收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土样的采集等;室内分析工作包括土壤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分离、土壤动物的鉴定与统计、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作品图片

  •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试验于2010年5月—10月在三江源区的玛沁县大武镇格姆滩,以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为题,进行了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地上植被特征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旨在揭示其中生态学关系,为江河源区域受损草地系统,特别是“黑土滩”退化草地的修复提供生物学、生态学基础资料。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首次研究青藏高原高寒地区(包括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2.获得江河源区不同退化类型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时空动态的研究结果。 3.对高寒草甸退化梯度上土壤动物的变化情况以及与植被、土壤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不同时期高寒退化草地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合实验室分析,得到了不同时期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性及其多样性相关数据。项目研究结果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以及其建设成效评估、该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草地的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了解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2010年5月—10月,在江河源区大武镇格姆滩对不同退化程度下的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黑土滩)等5种草地类型中,共获取土壤动物2633只,隶属于5门8纲17目,其中鞘翅目(Coleoptera)、蜱螨目(Acarina)、双翅目(Diptera)、小蚓类(Microdrile oligochaetes)4类为优势动物类群;土壤动物数量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呈递减趋势;除地表A0层外,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递减,0-5cm土壤层最多,呈明显的表聚性特点;6月、8月、10月三个时段,高寒草甸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呈现V字型趋势,土壤动物类群数基本上保持稳定。高寒草甸退化程度(植被生物量)与土壤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呈线性正相关, 具显著的相关性。最后还分析了土壤动物与地上植被特征、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获奖情况

1、2011年4月已投出一篇论文《大武镇格姆滩不同退化高寒草甸大中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特征; 2、2011年6月获全国“挑战杯”省赛区选拔赛出线权。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静, 李希来, 徐占香. 三江源地区不同退化草地土壤物理性状分析[J]. 草原与草坪, 2008, (3). [2] 殷秀琴.松嫩沙地天然草地与人工草地土壤动物的对比研究[J].中国沙漠, 1998, 18 (3): 249-254. [3] 尹文英.中国土壤动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209. [4] 马玉寿, 张自和, 董全民等. 恢复生态学在“黑土型”退化草地植被改建中的应用[J].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07, 42(2): 91-97. [5] 尹文英. 中国土壤动物检索图鉴[M].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8. [6] 葛宝明, 孔军苗, 程宏毅, 等. 不同利用方式土地秋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J]. 动物学研究, 2005, 26(3): 272-278. [7] 勾影波,王珉璐,苏永春. 常熟市昆承湖周边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J].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4), 24 (4): 18-21 [8] Steoheb H,Roxburgh,Stability and coexistence in a lawn community:experimental assessmen of the stability of the actual community[J].Oikos,2000,88:409. [9] David A,Wardle.Stability of ecosystem properties in rensponse to abobe-ground functiona group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J].Oikes,2000,89:409. [10] 傅华,陈亚明,王彦荣,万长贵等.阿拉善主要草地类型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04,Vo24(3):469-47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国内外土壤动物的研究现状 国外土壤动物学的研究比较成熟,从学科的发展、实际应用和资料的积累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国外研究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而且侧重于农田、森林等单一生态系统的研究。 主要研究方面有:(1)土壤动物区系研究,Zechmeister-Boltentern等研究了土壤动物区系的复杂性对能量流动影响。(2)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3)土壤动物多样性对全球变化方面的研究。这方面主要集中在CO2浓度升高对土壤动物群落的影响,如Bjorn等对Swedish冻原中线虫多样性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研究。(4)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影响的研究。这方面研究多集中在有机物质和重金属元素对土壤动物区系影响上。(5)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我国土壤动物学研究起步较晚,自20世纪8O年代以后,我国土壤动物的系统研究逐渐成为研究的主体工作。在近20年的时间内,在我国的土壤动物分类学研究中,尹文英对原尾虫,谢荣栋对双尾虫、傅荣恕等对螨类,沈韫芬对原生动物,张云美对线虫等等,都做了大量的土壤动物的分类工作,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研究所涉及的种类少,且除原尾虫、双尾虫外,他们对大多数动物类群,尤其是对优势类群—甲螨和跳虫的分类还较落后。有学者尝试对城市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的分布进行研究,为其它学者继续开展土壤动物与环境关系研究提供了指导。另外,随着各种先进仪器和分析方法的出现和完善,还有学者把对土壤动物的研究与环境科学相联系,研究土壤动物类群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以及利用土壤动物个体的特征监测环境质量的变化,将土壤动物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土壤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研究现状 我国目前对草原土壤动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的草原区,如内蒙古草原区和松嫩草原区等,关于土壤动物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土壤动物在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方面作用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青藏高寒草地是我国天然高寒草地分布面积最大的一个区域,拥有天然高寒草地面积1.28×108hm2。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近年来草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草地退化和土壤退化问题突出,严重阻碍草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许多学者对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的草地土壤与地上植被组成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高寒草地土壤动物的研究较少。仅有吴亚,金翠霞对高寒草甸的土壤动物进行了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