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从涂鸦到写实--六省市174名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特征与干预实验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本研究是2009“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揭示了先天视残学生参与绘画活动的可行性、考察了其人物画的一般发展特点和图画表征的初期形式,并对帮助视力残疾学生提高绘画技能提出建议。 “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是本研究过程中设计的,它使用方便、成本低廉,解决了视力残疾学生如何在绘画过程中活动信息反馈的重要问题,有利于帮助视力残疾学生参与绘画活动。
- 详细介绍:
-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人们渴望深入了解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而提供合适的教育、创造合适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开展视力残疾儿童绘画的相关研究、客观地认识其参与绘画活动的可能性、了解其绘画发展的一般特征,既有利于促进视力残疾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对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有重要意义。 人物是儿童绘画较为常见的内容与题材,绘画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反映着儿童对身体结构的认知、对空间概念的探索,体现其绘画能力的发展情况,是儿童绘画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材料。本研究以我国6所盲校的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为对象,描述和分析其人物画的发展阶段与特征,并设计了适合视力残疾学生使用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期望对盲校美术教学和视力残疾学生绘画心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研究视力残疾学生绘画有重要意义,但国内外相关研究尚较缺乏。由于视力残疾学生个体差异大,残疾时间、程度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本研究的对象聚焦为:先天视力残疾学生。 为方便被试在绘画时获得信息反馈,本研究解决了绘画工具的设计难题:设计了简便实用、成本低廉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 通过6校调研,本研究考察了被试人物画发展特点和“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的使用效果。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研究对象的创新:以我国不同年龄段的先天视力残疾学生为对象、获取大样本。 2)研究方法的创新:分析视力残疾儿童的人物画时,将定性研究方法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从而掌握视力残疾儿童人物画的发展特征。 3)研究工具的创新:通过研究,设计使用方便、成本低廉、适合视力残疾儿童使用的绘画工具,便于其绘画能力的有效发挥、为未来的视力残疾儿童美术教育提供方便。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本研究有利于为国内开展视力残疾人绘画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2)本研究考察了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阶段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盲校美术教育的相关建议,有利于为盲校美术教学提供参考。 3)本研究中设计的“盲人用凹线绘画板”实用、方便,其推广使用将为盲校开展视力残疾学生绘画训练提供方便。
作品摘要
- 为了解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情况、探讨其人物画发展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分析了174名7-25岁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并对1名先天视力残疾学生进行了人物画发展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使用本研究设计的“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10 2 0185432.1),全盲、功能性盲、低视力学生均能参与绘画活动且表现出绘画能力的发展潜力;(2)随着年龄增长,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经历涂鸦期、过渡期、常规人物期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符合儿童人物画发展的一般趋向,但发展相对延缓;(3) 学生视力残疾程度与人物画完整性有显著关系(P<0.01);(4)学习人体模型、人物画范例有利于促进先天视力残疾学生的人物画发展。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于2010年12月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为“实用新型”专利。 2)在《中国特殊教育》(CSSCI检索)2011年第3期上发表 3)在2011年首都挑战杯“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John M. Kennedy.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ictures from the blind[J]. American science, 1983,71:19-26 [2]John M. Kennedy. Drawing and the blind: Pictures to touch[M]. City of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93:95-126 [3]John M. Kennedy. How the blind draw[J].Scientific American, 1997,1:76-81 [4]John M. Kennedy. Drawings from Gaia, a blind girl[J]. Perception, 2003,32:321-340 [5]Margaret Martlew, Kevin J. Connolly. Human Figure Drawings by Schooled and Unschooled Children in Papua New Guinea[J]. Child Development,1996,67(6):2743-2763 [6]Richard P. Jolley. Children and pictures: Drawing and understanding[M]. Mladen, MA: Wiley-Blackwell,2010:89-93 [7]Claire Golomb 著.李甦 译.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第二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391-415 [8]罗恩菲德 著,王德育 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436-459 [9]张家健,耿聃,高振敏,张娟.儿童智能测查手册(50项测验和绘人测验)[M].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保健室(内部发行),1985:13-15 [10]钟经华.视力残疾儿童教育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3,159
调查方式
- 采用调查研究法,研究者亲自走访国内6所盲校筛选被试。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要求被试画一幅全身人像。绘画过程中了解被试使用“盲人用凹线书写、绘画板”的感受。 分析被试的人物画作品。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儿童绘画的研究开始于19世纪末。对主流文化中明眼儿童人物画的研究发现,儿童绘画普遍经历相似的发展阶段:4岁前幼儿的绘画作品常是不具有表征性的涂鸦;绘画发展的第二个里程碑是“图形表征”,即绘画内容看起来和它表征的事物具有相似性;儿童在8岁左右进入“视觉现实主义”阶段,追求更准确、逼真地描绘事物,人物画作品具有较强的写实特征。 一批国外研究者发现,在触觉的帮助下,缺乏视觉经验和涂鸦体验的先天盲儿童能够画出适宜的人物形象、描画出人物的基本结构,但落后于明眼儿童的表现;由于较多地采用轮廓画形式,他们在描绘人物细节、运动状态、光线等方面均存在困难(罗恩菲德,1993;John M. Kennedy,1983、1993、1997、2003;Richard P. Jolley,2010)。 视力残疾人的图画表征能力与其触觉技能、致残年龄和受教育水平有关:一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先天盲成人,即使缺乏视觉经验,其目前的绘画能力发展状况与其生理年龄相一致(Richard Lev-Wiesel 等,2002;David Dulin and Coline Serrière,2009);有的低视力儿童把人物画得很大,画中还常出现巨大或厚重的眼睛,作为交流工具的嘴巴、鼻子也得到强调,投射出他们对这些器官的关注(罗斯琳娜•达维多,2007)。 人物画与儿童心理发展密切关联。我国研究者认为,视力残疾儿童心理发展遵循明眼儿童的一般规律(钱志亮,2004),但视力残疾学生想图、绘图、看图均需要花费更长时间且存在较大误差(李金莲,陈天勇,2007)。 通过对以往研究方法与对象的分析发现,国外研究者一般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此方法虽然有利于深入了解个别视力残疾儿童的绘画发展情况,但难以描述视力残疾儿童绘画发展的一般特征;一些研究在选择被试时未严格控制视力残疾的程度和发生时间,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