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分析——基于2005—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本项目立足于现实问题,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角度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发展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为“十二五”期间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 详细介绍:
- 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第一能源消费国。然而,我国能源消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能源问题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消耗能源最多的产业部门,工业部门能源利用效率对整个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本项目立足于现实问题,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角度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效率及其动态发展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并为“十二五”期间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1)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计算全要素能源效率。本文采用2005—2009年中国大陆29个省(区、市)规模以上工业面板数据,以资本、劳动、能源作为生产投入,以工业增加值作为经济产出来构建DEA模型。根据DEA模型确定的中国工业部门的生产前沿面,求出目标能源投入量,进而以目标能源投入量与实际能源投入量的比值计算全要素能源效率。 (2)根据DEA模型计算结果,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从静态角度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的状况以及不同省份、不同地区间的差异性;从动态角度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变动状况,各省份、各地区地区的变动状况以及收敛性状况。(3)根据实证结果得出文章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宗旨:从全要素能源效率角度对“十一五”期间工业部门的能源利用做客观评价,为“十二五”期间能源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写作思路:(1)DEA方法。构建DEA模型确定生产前沿,以目标能源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的比作为全要素能源效率(2)动静结合的分析。从静态角度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状况及地区差异性;从动态角度分析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变动状况,各地区地区变动状况及收敛性(3)结论与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新研究视角。从区域角度研究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对其它学者从行业角度的研究做出补充(2)新DEA指标。以工业增加值作为产出指标,优于其它学者工业总产值。以增加值与单位增加值耗能的积作为总耗能,提高能源指标精确性(3)时效性。 客观评价“十一五”期间能源利用状况,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的最新状况(4)结论的创新。本文认为2005—2009年工业部门素能源效率无实质性变化,“十二五”应增加政策力度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在当前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的大背景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文章立足于实证,时效性强,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状况进行了客观评价。实证结果有利于全国及各省理清能源现状,并通过纵向和横向对比寻找效率差距、认准问题症结和明确努力方向,在“十二五”期间制定切实可行、效果明显的节能减排政策。
作品摘要
- 本文基于2005—2009年省际规模以上工业面板数据,以工业增加值为产出,以劳动、资本、能源为投入,构建DEA模型,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实证分析了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状况。从静态角度来看:(1)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处于中优水平,有约25%—40%的节能空间;(2)工业生产过程表现为能源利用相对低效,全要素能源效率低于全要素技术效率。同时,工业部门的技术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3)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差异性较大。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在区域之间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减的特征。而地区内部的差异性却表现出自东向西递增的特征。从动态角度来看:(1)2005—2009年,中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上未发生实质性变化,一直处于中优水平。绝大部分省份也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工业全要素能源效率全国范围内差异性有减小趋势,各地区内部差异性将持续存在。全国范围内各省份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同时表现出绝对 收敛和条件 收敛,全国整体上存在收敛趋势。而四大地区内部省份之间则表现出只存在条件 收敛、不存在绝对 收敛的特征,各地区内部省份不会趋于相同的稳态,但会达到各自不同的稳态水平。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文在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一等奖,在华中师范大学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特等奖。 由于文章属近期完成,尚在发表过程中。
参考文献
- [1]Jin-Li Hu, Shi-Chuan Wang, 2006,“Total-factor Energy Efficiency of Regions in China”, Energy Policy, 34, pp.3206-3217 [2]Charnes, A., W.W. Cooper and E. Rhodes(1978), “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 2, 429-444 [3] Coelli, T.J A Guide to DEAP Version2.1: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Program[R]. CEAP working paper, 1996 [4]Sala-I-Martin, X. The Classical Approach to Convergence Analysis[J]. The Economic Journal, 1996, (6) [5]魏楚,沈满洪,. 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 管理世界,2007,(8). [6]徐国泉,刘则渊,. 1998~2005年中国八大经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分析[J]. 中国科技论坛,2007,(7). [7]袁晓玲,张宝山,杨万平,. 基于环境污染的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研究[J]. 中国工业经济,2009,(2). [8]《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0)、《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6—2009)、《中国区域经济监测报告》(2010)。
调查方式
- 主要通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和政府文件方式获得相关数据资料。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能源效率可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单要素能源效率指一个经济体产出与能源投入总量的比,因计算简便而被广泛使用,但它忽略了能源同其他要素间的替代效应,不能反映潜在技术效率。全要素能源效率能够弥补上述不足,着重分析能源、劳动、资本等多元投入与经济产出间的关系,可以定义为在能源投入外的其他要素不变的前提下,按照最佳生产实践,一定产出所需的目标能源投入量与实际投入量的比 Hu 和Wang于2006 年引入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并运用DEA 方法测算1995— 2002 年中国各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之后学者大多沿着Hu 和Wang的思路展开研究。国内学者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1)区域间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魏楚(2007)根据1995-2004 年省际面板数据的进行研究,发现大多省份能源效率符合“先上升, 再下降”特征,产业结构的影响在增加,财政支出比重的负面影响在减小,国有经济比重的影响不显著;徐国泉(2007)采用30个省的面板数据,分析1998-2005年八大经济区全要素能源效率,结果表明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自东南向西北逐步下降,且与区域发展水平呈“v 型”的关系;王群伟等(2008)发现我国总体及区域内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自2001 年起出现退化,区域间能源效率差异性显著,且有扩大趋势;全技术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对能源效率的改善均具有促进作用。他们主要是从GDP角度研究能源投入及全要素能源效率,侧重进行横向比较,但示针对特定的国民产业部门进行研究 (2)行业间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庞瑞芝等(2009)利用中国工业部门35个行业1994 - 2007年统计数据,对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这些研究侧重于行业间的横向比较,但没有针对特定产业部门或特定行业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省际的或区域间的比较 (3)将新投入、产出指标引入DEA模型:吴琦(2009)构建以能源消费总量、从业人员总数和固定资产折旧为投入指标以及以经济产出和环境影响为产出指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师博(2008)将知识存量引入生产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