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来自黔西南的证据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报告从农户角度入手,运用风险经济学、可持续生计等理论,考察了西南石山区农户生计资本状况和干旱风险应对行为及其福利后果,认为农户是理性的,但策略是低效的。本报告着力于对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消减、农户可持续性生计促进的可行性措施探索,创新了干旱风险因故对思路,试图引导农户改变低风险低收益的应对模式,这将对创新当地风险应对模式,提升反贫困绩效,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农户的民生状况具有重要价值。
详细介绍:
干旱无疑已成为影响当地农户生计的最大潜在风险”(世行,2010)。而始于2009年夏末终于2010年春末的这场肆虐西南五省市长达八个月的特大型干旱更是给当地带来了约350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导致216万余人因灾返贫;同时,巨大的灾害损失也充分暴露出少数民族农户应对干旱风险的策略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西南石山区,由于当地自然条件恶劣,少数民族农户的自身生计资产异常“单薄”,少数民族群众长期生活在贫困的边缘线上,使得此次的干旱灾害带给他们的冲击就更加巨大,同时赋予我们的警示也更加强烈! 本报告借鉴西奥多·舒尔兹、林毅夫和世行的相关研究成果,以黔西南州为例,对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的干旱风险和农户风险应对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报告的基本结论是,“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应对干旱风险的策略选择是理性的,但其效率却是低下的。”农户为了实现收入平滑和消费平滑,在干旱风险的冲击下,往往采取“低风险低收益”的生计模式,而放弃“高风险高回报”的生计模式,致使小农户长期深陷“贫困陷阱”而不能自拔。本报告考察了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的生计资本状况,探究了其干旱风险应对策略及其福利后果,分析了现行政府干旱救济的经济绩效,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一揽子减缓西南石山区农户干旱风险冲击、促进农户可持续性生计建设的可行性建议,从而对于创新西南石山区干旱风险应对模式,提升反贫困绩效,保障和改善少数民族农户的民生,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该研究成果对于“泛湄公河”流域的干旱风险应对及政府跨区域反贫困合作,也将具有极其重要的借鉴价值

作品图片

  • 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来自黔西南的证据
  • 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来自黔西南的证据
  • 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来自黔西南的证据
  • 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与响应机制研究--来自黔西南的证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黔西南石山区在叠加了生态脆弱与特殊贫困等因素后,干旱对其导致的损失就更加严重。本报告在赴当地取得大量一手资料后,试图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农户干旱风险响应机制,以期消减干旱风险对农户造成的损失。基本思路: 问题缘起及调研地基本概况——样本农户干旱风险应对福利结果模型构建——样本农户干旱风险应对策略及其福利结果分析——农户与政府的风险响应机制——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调查报告针对我国西南石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干旱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深入石区进行农户调查,获取大量一手的调研资料,并研究分析,具有较强科学性。研究认为农户为了实现收入平滑和消费平滑,在干旱风险的冲击下,往往采取低风险低收益的生计模式,而放弃高风险高回报的生计模式,致使小农户深陷“贫困陷阱”而不能自拔。在此基础上创造性的提出一揽子减缓西南石山区农户干旱风险冲击、促进农户可持续性生计建设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西南石山区是我国的极端贫困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当地农户生计资产薄弱,生活极端贫困,因而干旱风险对其冲击十分巨大。本报告力图探索农户干旱风险消减、促进农户可持续性生计构建的可行性措施,对于创新西南石山区干旱风险应对模式,提升反贫困绩效,和保障改善少数民族农户的民生,无疑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该研究成果对于“泛湄公河”流域的干旱风险应对及跨区域反贫困合作,也将具有借鉴价值。

作品摘要

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的横跨西南五省区的特大型干旱,给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农户的生产生活造成了重大损失,尤其是黔西南石山区,因其叠加了生态脆弱与特殊贫困等因素,本轮特大型干旱所导致的损失就倍加严重。面对西南五省(区)特大型旱灾的惨痛损失和近年来我国农业旱灾频发,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于水利建设。并且,国家“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此可见,消减干旱风险冲击,保障和改善农户生计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新时期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着力点。本报告研究团对深入干旱最为严重的黔西南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周的农户干旱风险与应对策略的调查,掌握了该地区农户干旱风险的概况和农户风险应对策略行为状况。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少数民族农户干旱风险状况及其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干旱风险对农户的影响机制,并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农户风险响应机制,包括坚持民生水利优先发展,完善政府干旱赈灾救助机制,提高农户自身干旱意识,构建农户资产防御体系,提升农户的人力资本状况,力促农业保险的发展等措施,以期为决策者制定干旱风险干预政策提供政策参考。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该作品荣获 (1)2011年6月,本作品在湖北省荣获由共青团湖北省委、湖北省科技技术协会、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学生联合会共同颁发的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青春在沃”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2011年荣获我校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3)2011年荣获我校管理学院“挑战杯”一等奖 (4)2010年本研究项目获我校创新中心大学生课外科研项目校级重点基金项目支持 (5)2010年,本作品附属作品,《干旱的足迹》获我校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展图片类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Altug, Sumru, and Miller, Robert A. “Household Choices in Equilibrium.” Economelrica 58(May 1990):543-70 [2] Bhalla , Surjit S. “The Measurement of Permanent Income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avings Behavior.” J.P.E.88(August 1980): 722-44 [3] Binswanger , Hans p. “Attitudes toward Risk: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Rural India.” American J. Agricultural Econ . 62(August 1980): 395-407 [4] Binswanger , Hans p. “Attitudes toward Risk: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 in Rural India.” American J. Agricultural Econ . 62(August 1980): 395-407 [5] 乌尔希克•贝克,风险社会[M],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 [6] 马小勇,中国农户的风险规避行为分析—以陕西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6(2) [7] 陈风波,陈传波,丁士军,中国南方农户的干旱风险及其处理策略[J],中国农村经济,2005[8] 陈晓萍,李哲,丁士军,南方水稻干旱与农户和政府的处理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6[9] 申志伟,蒋远胜,中西部地区农户风险应对策略研究—基于山西和四川100个样本调查[J],乡镇经济,2008(3) [10] 宋山梅,于海龙,山地石漠化形成及其加剧原因分析——以贵州省毕节实验区为例[J],农业经济2009.

调查方式

本研究团队在调查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相关文献研究,以及当地地质地貌,在赴当地考察时有通过问卷调查,走访,个别访谈,亲历实践 等方式完成了整个考察。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针对如何认识并有效应对风险这一世界性课题, 很多学者已经取得了比较科学客观的研究成果。贝克(1986)率先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而风险社会的中轴原理是分配风险,分配坏处,分配危险。卢曼从系统的角度理解风险,强调风险是一种认知和理解的形式。玛丽•道格拉斯(1966)从文化角度将风险定义为一个群体对风险的认知,是社会结构本身具有的功能,作用是辨别群体所处的环境的危险性,风险总是社会产物。这些关于风险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风险,将人的认知作为风险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进程和工业化的宏观领域,对微观领域的风险缺少分析。也有一些西方学者对收入国家进行了大量关于小农户及其风险管理的研究,但是这些理论较少涉及到中国的具体问题。在农户风险管理的研究上,国内较多的研究集中对农户面临的各种风险的分类及后果、风险的评估与损失估计、保障机制的建设等宏观层面。如马小勇主持的一项调查表明, 农户规避风险的措施可以分为社会网络内风险统筹、跨时期收入转移、生产经营中规避风险,而这几种风险分担由于种种原因作用受限;丁世军(2005)等学者认为“事前”农户采取的主要是多样化策略,“事后”采取的是消费平滑策略。农户风险处理措施多建立在较小范围,甚至局限于亲友之间。这些研究较好的总结了农户的风险应对略。而将农户视为风险管理主体,针对农户面临的单一风险的研究比较缺乏。陈晓萍、李哲等(2006)认为,“农户和政府在抵御干旱风险方面采取的策略总体上行之有效,但是小规模的农户作为干旱风险的直接承担者,承受力太弱。”因此,需要帮助农户建立有效的事后风险处理机制。基于是否将农户视为风险管理主体的视角下,有不同的风险应对与补偿机制。申志伟、蒋远胜(2008)提倡各方面的社会保障,想办法把农户个人承担的风险社会化、分散化。陈传波(2004)从农户作为风险管理主体的角度考虑,认为风险规避导致农户长期从事低风险低收益的经营活动,可通过政策诱导使农户从事高收益的投资。这些研究为建立农户有效的事后风险补偿机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在解释石山区干旱风险问题上则略显不足。基于此思考,加之西南石山区自然环境特殊,历史因素与环境因素相叠加,具有较强的独特性,而对此地区农户的干旱风险与应对策略的研究相对匮乏。因此,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