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论文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是循序渐进地对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征兆及其成因进行剖析,主要是从自治性组织——村两委在基层治理的现状为线索,紧接着探讨乡镇政府在监督指导过程当中存在的现象,进而阐述农民现存的消极行为,最后分析国家的政策发布及执行过程中的情况。本课题根据这一情况探讨农村基层治理危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预防和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危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民主自治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
详细介绍:
近些年来,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明确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使国家在农村的合法性形象得以改善。 从理论上来说,在国家农村宏观政策转型后,农村基层政府应该从依赖行政强制和政治控制¬——“以行政汲取为主要特征”的“管制型”治理转向“为农服务”和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服务型”治理。而现今农村基层治理的现实表明,一些基层干部大大滞后于中央新的执政理念和政策转型的新要求。这具体表现为:某些基层干部在新时期农村基层治理中的错误定位,“为农服务”的理念没有具体内化到基层干部的基本信念和行为准则当中去等。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土地抛荒、干群冲突等现象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这是没有及时发现基层治理危机、没有建立健全的危机预防系统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预防离不开乡镇政府的监督指引作用,不容忽视村委会的服务职能,也离不开村民的政治参与配合。有鉴于此,本文将对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现状进行深刻发掘,对其诱发的原因进行详尽地剖析,对问题解决的对策进行系统化地阐明。本小组通过选择性地对广西多个分散的村屯进行个案访谈、问卷发放等形式,结合公共管理理论对存在的危机进行探讨。与此同时,借鉴国内部分有效的新型农村治理机制,探索和分析危机产生的原因,转危为机。我们还拟定相关的建议,设计预防危机的对策,以促进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作品图片

  •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 转型期农村社会基层治理危机征兆及其成因分析--基于广西十二市四十个村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揭示农村基层治理中的干群关系以及农民的参政意识,挖掘当前农村存在的基层治理危机,并提出相应对策。 基本思路:一、描述现状。通过第一手资料,客观描述基层出现的治理危机。二、实证分析。探讨当前乡镇政府、村两委和农民在基层治理中扮演的角色,由此探讨基层治理危机成因。三、阶层分析。立足乡镇政府、村两委和农民群体之间的关系,阐述基层治理中的关系危机。四、构建对策。提出预防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数据、图表展现农村基层治理出现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先进性:以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为切入点,总结目前农村基层治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点带面,为我国基层治理危机现象提供数据分析,有利于促进基层民主自治建设。 独特之处:以研究广西的农村基层治理危机为切入点,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探求基层治理中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立足于农村基层,深入发掘农村基层治理存在的危机、力争找出弊病,唤起社会对处于改革转型期的农村治理更加重视。 现实指导意义:揭示了西南“大区”——广西农村基层治理中存在的各种诟病,反映中国局部农村基层治理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以相关理论为基础,以调查数据为支撑,将为中国局部农村地区基层治理的发展提供重要借鉴,以促进中国农村基层治理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

作品摘要

本论文调查结果的实证分析是循序渐进地对农村基层治理危机的征兆及其成因进行剖析,主要是从自治性组织——村两委在基层治理的现状为线索,紧接着探讨乡镇政府在监督指导过程当中存在的现象,进而阐述农民现存的消极行为,最后分析国家的政策发布及执行过程中的情况。本课题根据这一情况探讨农村基层治理危机,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旨在预防和解决农村基层治理危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层民主自治提供行之有效的借鉴。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莫利拉,李燕凌.公共危机管理——农村社会突发事件预警、应急与责任机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开平.新农村建设中我国乡镇政府与村委会关系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3]邹杨.村民委员会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田先红,杨华.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新一轮政治合法性困境[J].理论参考,2009,(4). [5]董筱丹,温铁军.宏观经济波动与农村“治理危机”——关于改革以来“三农”与“三治”问题相关性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8,(9). [6]楚永生,张蕴萍.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缺陷及化解对策——基于乡村治理视角分析[J].理论学刊,2006,(6).  [7]郑梦熊.村民自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兼论《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J].东南学术,2010,(4). [8]唐晓腾.基层民主选举与农村社会重构——转型期中国乡村治理的实践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9]赵守飞,汪雷.农村基层治理:问题、原因及对策[J].兰州学刊,2010,(3). [10]于建嵘.后税费时代:基层权力“悬浮”之忧[J].人民论坛,2010,(1).

调查方式

本作品的调查方式有: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SPSS软件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随着农村治理危机浮现,治理改革问题成为研究热点,学界提出了各种见仁见智的理论构想。徐勇主张实行“县政、乡派、村治”的结构性转换(2003)。沈延生(1999)提出了实行“乡治村政社有”的理论构想。郑法(2000)主张撤消乡镇政权,将国家的基层政权单位收缩到县级。 学者大多认为中国人地关系紧张的内在矛盾、农村政策失误是农村治理落后的主因。改革30年来随着宏观经济周期趋紧,农村地区先后发生了三轮“治理危机”,到1990年以后表现为大量的对抗性冲突。主要原因是违背了“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这一基本原理所造成的制度成本(董筱丹,温铁军,2008)。传统模式下的二元结构类型的核心制度安排是二元财政体制,这一体制造成了当代“三农”问题(庞绍堂,2008)。税费改革后,国家与农民关系呈现出缓和的迹象。对现行的治理体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于建嵘,2008)。后税费时代,基层权力存在“悬浮”之忧(于建嵘,2010)。一些学者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税改后农村治理危机酝酿深层次社会不稳定因素(田先红,杨华,2008;赵晓峰,2009)。于建嵘(2009)发现,通过民主的方式来使社区内的黑恶势力合法化、政权化。为扭转这种局面,必须重建地方政治及地方政府与农民的利益连带关系,使得农村治理回到正轨上来(贺雪峰,2010)。 学者们提出的“总体性社会”(孙立平,2005)、“家国同构论”(杨念群,1998;郑杭生,1997)、“国家——社会连续统论”(梁治平,1996)、“农村社区自主空间论”(王先明,2000)、“差序格局论”(费孝通,1998)、“压力型体制”(荣敬本等,1998)、“内核边层”的二元结构论(徐勇,2003)等成为被学者广泛引用的描述改革开放前后农村社会状况与特质的专业概念。 就我国农村治理研究现状而言,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思考。(一)当前国内研究主要是以如何实现国家对农村社会的整合为主线,侧重于国家自上而下的制度化方式进行农村治理改革,忽视了农村内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二)对于代表中央政府的县治,缺乏系统的考虑。事实上,缺乏中央政府的权威支持,空谈农村治理在目前格局下很难实现。(三)对于农村政治生活、社会制度等现象描述概括的较多,具体如何操作则较少。众多研究者主要还是站在精英的立场上,自上而下地看待底层社会,真正来自底层的眼光微乎其微。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