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将失眠患者的疾病辨识、体质辨识、证候辨识相结合,形成“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体系,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治未病”的医学理念。在诊断上,充分考虑患者体质、个体特征、情志、饮食、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指导患者的作息制度、日常饮食习惯、情绪管理等方面,也为后期建立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基础,对失眠患者的治疗,养生防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介绍:
21世纪人类健康医学模式已经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化为“以健康为中心”,中医学历来强调以人类健康状态为核心的理念,符合该医学模式的转变。 失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所导致的疾病,其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本团队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采集临床中失眠患者的相关资料,发现患者的PSQI评分与体质密切相关;其体质以气郁质为主,且多为兼夹体质;而体质与中医证型亦存在显著相关性。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1.气郁体质是失眠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2.体质的特殊性决定着个体对某种致病因子的易感性及临床发病的趋势。率先建立“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体系,为失眠患者建立个体化诊疗模式奠定基础。

作品图片

  •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以治病为目的的对高科技的无限追求”,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本作品以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为核心思想,采集临床中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指数、体质量表、临床症状、体征等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综合分析,找出其中的规律,并通过此规律将疾病辨识(即失眠)、体质辨识、证候辨识相互结合的诊断方法,形成失眠患者个体化的健康状态辨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将患者的体质、个性特征、社会、环境条件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从而形成了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2.体现了“治未病”的医学思想,符合现代医学由“疾病医学”模式向“健康医学”模式转化的趋势。 3.在失眠的研究中引入“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将计算机证素积分与人工辨证相互结合,使主观因素在研究中所造成的误差降到最低限度,使结果更客观、可靠。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治疗思想,在治疗患者病理状态的同时,调整患者的体质状态,指导患者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日常饮食习惯、情绪管理及劳逸等方面的内容,从而为后期建立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模式提供基础,对失眠患者的治疗、养生防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21世纪人类健康医学的模式已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并深入心理、社会、道德等方面。 在失眠的治疗中,西药虽然有见效快、催眠效果明显等优势,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认知功能损害、药物残留效应及成瘾性等,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服药剂量需不断加大,甚至到最后失去效果;此外,西药的治疗主要从生物学方面进行干预,而不能充分考虑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于患者的影响。对失眠患者采用疾病辨识、体质辨识、证候辨识相结合诊断方法,形成失眠患者个体化健康状态辨识,充分考虑患者体质、个体特征、情志、饮食、疾病、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在诊断方面,从整体上全方位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失眠产生、发展趋势的影响,求其本质;在治疗方面,将人体作为一个整体,将“疾病”、“体质”、“证候”紧密结合,不仅符合中医学“整体观念”这一核心思想和“治病求本”这一基基本原则,更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的思想。 “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体系的建立,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思想,对失眠患者的治疗、养生防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获奖情况

本作品受4个课题资助: 1.国家973计划项目:中医健康状态整体动态辨识法研究(2011CB505405); 2.科技厅高校产学合作重大项目:基于“治未病”的人体健康状态辨识与干预效果评价系统的开发(2010Y41010043); 3.学生科研课题; 4.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前期相关作品3篇: 1.体质形成的影响因素 2.XX大学生体质及PSQI调查报告 3.基于中医整体医学模式的失眠患者健康状态辨识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现有技术: WF文锋-Ⅲ中医(辅助)诊疗系统技术文献的检索目录: 1.朱文锋.证素辨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朱文锋.中医(辅助)诊疗系统的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  学杂志,2003,(10):62. 3.朱文锋,何军锋,晏俊峰等.确定证素积分权值的“双层频 权剪叉”算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7,5(10):607-610. 4.王琦.论辨体论治及辨体-辨病-辨证诊疗模式的建立[A]. 中医药学术发展大会论文集,2009,89-95. 5.董正华.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的基本诊断模式[J]. 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5,(06):5-6. 6.钱彦方.治病求本应注重辨体论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  杂志,2006,(02):94-96. 7.倪诚.试论辨体用方与辨病辨证用方的离合关系[J].新疆 中医药,2007,(25):133-134. 8.中医体质分类量表(①王琦,朱燕波,薛禾生等.中医体质  量表的初步编制[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2214.  ②朱燕波,王琦,薛禾生等.中医体质量表的初步评价[J].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15217.) 9.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中华中医药协会.中医体质分类与判 定[J].北京: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4(4):303-304.) 10.中医失眠证素积分量表(《中医主症鉴别诊断学》朱文锋主  编.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0,3.) 11.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及评分标准(刘贤臣,唐茂芹,胡 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  神科杂志,1996,28(2):103-107.)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西医方面,研究发现脑干有某些核团进行着睡眠调节,纵贯脑干中央的“中缝核”,能产生5-羟色胺(5-HT),破坏这些核团,动物会产生严重失眠,而在脑桥顶盖部的蓝斑能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E),其参与NREM和REM睡眠。药物主要采用苯二氮卓类药物、非苯二氮卓类药物、褪黑色素类药物及抗抑郁药物虽然有见效快、催眠效果明显等优势,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认知功能损害、药物残留效应及成瘾性等,且随着服药时间的延长,服药剂量需不断加大,甚至到最后失去效果;此外,西药的治疗主要从生物学方面进行干预,而不能从分考虑心理、社会、环境等因素对于患者的影响。 中医方面,认为睡眠由心神控制,每因情志失常、劳倦、饮食不节、思虑过度及病后等,导致心神不安,神不守舍,从而产生失眠。在病机方面,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在分型论治方面,有着不同的意见,可见肝郁化火型、痰热内扰型、阴虚火旺型、心脾两虚型、心胆气虚型、火热上扰型、血不养神型、血郁肝旺、气郁血瘀等;在分时论治上,结合人体睡眠-觉醒的周期规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针灸治疗上,主要通过五输穴治疗、配穴治疗、耳穴治疗、穴位注射等。但主要从证、病、方等方面考虑,对患者体质、个性特征的影响作用等关注较少。 此外,在临床的治疗上,还采用了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水疗激光疗法等。 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发现,近年来中医药在治疗失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疗效显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论证了中医学辨证论治思想的正确性。但从总体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 (1)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临床疗效很难得出客观的结论,病因病机的研究仍处于经验医学阶段,缺乏相应的实验室指标; (2)尚无针对失眠患者的健康状态的个体化辨识的研究; (3)目前对于失眠的治疗还处于“疾病医学”的模式,而针对个人如果从日常生活习惯、饮食、环境等因素综合防治失眠发生的方案尚无。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