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小类:
教育
简介:
文章立足于大学生,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访及对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调查,获知我国应急建设起步晚,全民应急素质普遍偏低。大学生危机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降低及高校应急教育形式单一导致了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社会的紧密联系,实施高校应急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旨在5至10年里,迅速实现全民应急素质的提高。
详细介绍:
当今世界突发事件频发,“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已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早在本国国民的幼儿时期就对其开展应急教育。然而我国应急事业起步晚,全民应急能力普遍缺失。在突发事件发生时,人们的思维局限于渴望得到政府及公共应急相关部门的救助,却很少能从自身出发,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实行自救和互救。 现如今,通过针对大学生实施应急教育,依托大学生较高的知识水平,较强的学习能力,较短的学习周期以及发挥大学生种子作用,仅需五至十年便能实现我国全民应急素质快速提升的过程,加快我国应急建设的步伐。 大学生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拥有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2000万,大学生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提高大学生应急能力,可以减少人才的意外流失,巩固校园安全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研究,壮大我国应急队伍的建设,引领全民开展应急教育,带动全民应急消费,刺激应急市场的发展和兴盛,促进我国应急体制的进步和完善…… 目前,国内针对大学生应急能力的调查研究非常稀少。然而近年来我国突发事件的发生趋于频繁,校园危机也凸显严峻。我国大学生应急能力到底掌握了多少?大学生是否采取了积极有效的培养措施?大学生是否具备作为我国应急救助后备军所应有的素质?当突发事件再次悄然降临,大学生是否能沉着应对,避免灾难的发生?……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在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我记忆中怎么不是这几个学校)等多所高校发放了500余分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449份。问卷总类涉及各大常见突发事件,问题内容包括经历、知识、能力、心理、意识、关注、必要性、已开展的教育、可以采取的行动、社会效应等各个方面,调查对象辐射至全国多个省市自治区及直辖市。我们并采取了实地观察、个别访谈等多种调查方式。历经数月的调查,我们获取了一份比较客观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统计数据。我们对数据从浅层总括分析获悉我国有57%的大学生未进行过逃生训练,占42%的大学生没有做好防灾应急准备,总体来看我国大学生危机意识缺乏,社会责任感缺失,应急知识了解甚少、心理控制能力薄弱,应急能力掌握不足,学习必要性觉悟不高,主动性差,培养途径不明,高校开展应急教育形式单一,相比国外存在着不少的差距。我们对数据进行深层分析获知,在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上,男女大学生在身体素质和思维方式上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理工科和文科生在对知识的关注类别上相应存在着一定的不同,以及来自不同地区的大学生对不同灾害的了解程度和关注程度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并无特别大的差异。 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访,我们了解了我国应急事业发展水平及所开展的工作。对比国外应急建设现状,借鉴国外有效的培养途径,结合我国现有国情,深入分析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我们建议大学生要有危机意识,提高思想觉悟,履行社会责任,在校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参与红十字会应急培训,充当抗灾志愿者;高校加强与政府及社会间的紧密联系,建设应急培训基地,开设应急全校通识课程,增设应急管理专业课程,建立大学生应急能力评价体系,针对应急能力评定实行考核制;教育部门制定应急教育体制,引导各高校开展应急教育;政府机关设置应急管理中心,创建政府应急管理网站,做好公共应急设施建设,引导全民做好应急防范;电视、网络、报刊等各大媒体关注应急事业,市场增加应急商品的选购,将应急建设商业化,产业化,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作品图片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 关于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和培养途径的调查报告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促进我国应急队伍建设,发挥大学生种子作用,引领全民开展应急教育,带动全民应急消费,加速我国应急事业发展,有效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基本思路:以调查分析为起点,以构建学校、政府、社会间联系为核心,阐述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国内外应急事业发展水平及态势,探讨针对大学生开展应急教育的可行性、重要性及具有的社会效应,提出适应我国国情的应急建设有效实施办法。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等政府相关部门的专访及对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500多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应急事业的发展水平并获取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的原始数据。 先进性和独特之处:选取“大学生应急能力”当今亟待重视的主题,提出加强学校与政府及社会间的紧密联系,实施高校应急培训基地建设,开展大学生应急教育,旨在5至10年里,迅速提高全民应急素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实际应用价值:了解我国应急发展现状,明确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和开展大学生应急教育的重要意义;指明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展望我国应急事业的发展方向,引领我国应急事业迈向时代的前沿。 现实意义:我国应急教育起步晚,全民应急素质整体偏低。开展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可有效带动全民进行应急教育,实现全民应急素质的提高,刺激应急市场的开拓和发展,加速我国应急建设的进程。

作品摘要

大学生应急能力是大学生保障自身生命安全的一项重要能力。大学生具备应急能力,可以减少人才的意外流失,巩固校园安全建设,深化应急管理研究,壮大我国应急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的社会认知度,刺激应急市场的发展和兴盛,促进我国应急体制的完善…… 而基于我们对驻济高校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严重不足。随着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和社会环境的愈加复杂化,各种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大学生作为一个人数超过2000万的社会群体,能否在灾害中实施自救、互救和协助救援,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 我们立足济南,放眼全国,通过对山东省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济南市地震局等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的专访,以及对济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治安科进行的访问,了解到我国应急管理发展现状,明确了大学生应急能力存在不足的原因。 结合以上所做研究,我们积极建议构建学校与政府及社会三者之间联系,建设高校应急培训基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开展应急训练,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带动全民开展应急教育和进行应急消费,刺激应急市场发展,引领我国的应急事业迈向时代的前沿,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所获奖励: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荣获校级特等奖 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荣获省级特等奖 评定意见: 山东省教育厅安保处(2011年5月11日):该报告运用科学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培养途径,这对我们开展学生应急能力培养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和途径。 济南市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2011年5月9日):该报告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生应急能力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培养途径,这对我们今后面向公众开展应急知识技能普及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济南市地震局(2011年5月6日):本课题选题新颖,技术思路合理,对策可行性强,具有很好的创新性。其成果对济南市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教和应急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2~34. 【2】郝邦增,吴惟义,张志尧.面向21世纪的高等学校学生工作[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3】薛谰,张强,钟开斌.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劳凯声等.变革社会中的教育权与受教育权[M].香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纪宝成.从“非典”防控看高校的危机管理[J].中国高教研究,2003(8). 【6】高洪源.制度伦理与学校危机管理[J].教育科学研究,2003(11). 【7】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04(5). 【8】简敏.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能力构成及培养途径[J].社会科学家,2006(7):89~9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 √照片 √书报刊物 √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有国外的学者对大学校园危机的产生和管理进行研究,在当时较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首推美国学者Lern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践指南》和专门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值得大力借鉴,但因对校园危机的定义与我国有一定差异,所以在理论和操作上不大符合我国实际。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应急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有:临危不乱——校园危机管理手册(胡洁婷、杨虹、骆慧芳,1999),十大校园危机管理手册(吴莉玲,2000)等,阐述了在校园十大危机事件面前,中小学生应如何采取自救和他救。这些研究虽有一定借鉴意义,但对大学生而言,不能完全适用。 然而学界普遍忽视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问题,直到2003年,当大学生面对“非典”事件表现出紧张慌乱,手足无措的局面时,才引起教育界对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重视。2004年,我国发布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在行文中提出“在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开设安全知识课程,提高青少年在道路交通、消防、城市燃气等方面的识灾和防灾能力”的要求。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施,其第三十条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把应急知识教育纳入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应急知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救与互救能力。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对学校开展应急知识教育进行指导和监督。 目前有关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专项研究包括:校园危机管理策略与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途径研究(简敏,2007),培养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教育探讨(宋卉、郑晖、张艳,2009)等。这些研究旨在通过高校自身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然而,高校作为非盈利机构,其资金来源有限,要实现应急培训基地建设,有效落实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绝非是件易事。这便使高校针对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的工作成了纸上谈兵。并且高校脱离与政府及社会间的联系,便无法有效把握我国应急工作的实际进展、应急管理的现有水平、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能有效体现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具有的社会实际意义和价值。 在当今全民应急素质普遍偏低的情形下,从大学生着手,快速实现我国全民应急素质的提高,将是一个极为可行有效的途径。但如何能够有效开展大学生应急能力培养,突显大学生的先进性,让大学生切实肩负起国家及人民所寄予的光荣使命,这也是现人们所面临的一大重要难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