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转型时期农村正规信贷约束问题调查分析报告
小类:
经济
简介:
长期以来,农村信贷市场的完善和农户福利水平是国内外学者及大众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农村正规信贷约束问题制约了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本文在转型时期下农村信贷市场的背景下,先通过笔者亲力调查和察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学者的调查数据相结合对农村信贷市场的现状进行阐述,然后用案例分析和附录中的模型对比分析,得出农村正规信贷约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本项目在转型时期的供求分析框架下,通过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相关学者的调查数据阐述农村信贷市场现状,并依托典型案例深入地探析,然后创新性地打破原均衡理论,修改Spence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模型,并引入生命周期假说通过长期互动博弈对声誉在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的作用进行模型对比分析,得出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的深层次原因:声誉对抑制农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失灵,农户受到严重的交易成本和风险配给。 本项目开创性地通过实践考察和理论模型相结合说明建立以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为农户和正规信贷机构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期实现帕里托效率改进,谋求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缓解贫困问题。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探寻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的深层原因和解决路径,谋求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缓解贫困。 思路:转型时期供求分析框架下,通过调查数据阐述农村信贷现状,依托典型案例深入探析,创新性地修改Spence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模型,引入生命周期假说,通过长期互动博弈,得出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的深层原因。从而实践和理论结合说明建立以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为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性。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大多研究只集中于定性分析或片面地分析供或求,忽略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的深层原因。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和典型案例分析创新性地同时分析农村信贷供求,打破原均衡理论,修改Spence劳动力市场信号传递模型,并引入生命周期假说通过长期互动博弈,更准确地探究正规信贷需求约束的深层次原因。并开创性地将实践和理论结合说明建立以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为农户和正规信贷机构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转轨时期下,农村金融抑制使农村经济因缺乏资金而失去活力是国内外学者及大众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农村正规信贷约束问题制约县域现代农业发展,从而解决农村正规信贷约束不但重要,而且迫切。本文通过实践考察和理论模型相结合探寻农村正规信贷约束的深层原因,并说明建立以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为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期谋求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缓解贫困。

作品摘要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发展一直受到抑制使农村经济因缺乏资金而失去活力是国内外学者及大众的关注热点,尤其是农村正规信贷约束问题制约了县域现代农业的发展。为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子,本文在转型时期下中国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在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框架下,先通过笔者亲力科学调查和察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以及相关学者或机构的调查数据相结合对农村信贷市场的现状进行阐述,同时依托相关的案例分析做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然后在附录中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设定本文的基本假设,对Spence的劳动力市场的信号传递模型进行相关的修改,打破原有的均衡理论研究而更贴近现实情况,同时引入生命周期假说,通过借贷双方长期的互动博弈,对声誉在农村二元信贷市场的作用进行模型对比分析,得出正规信贷约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正规信贷市场中声誉抑制农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作用失灵,导致农户受到严重的交易成本配给和风险配给。最后基于实践考察和理论模型共同说明建立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作为农户和正规信贷机构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科学性,以期实现帕里托效率改进,谋求农业、农村、农民长远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和缓解贫困问题。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在2010年xx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基地论文评奖中获得二等奖,并刊登在XX大学经济学期刊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本作品在2010年XX大学 校大学生寒假调查报告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本作品中关于“建立具有内生优势的农村资金合作社作为农户和正规信贷机构桥梁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在2010年分别被辽宁省海城市农村信用社总社、辽宁省海城市孤山镇的部分村认可和采纳,并且正在进行相关实施尝试中(具体证明见附录) 本作品在2011年辽宁省挑战杯得到了省特等奖

参考文献

[1]文远华.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信贷配给问题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5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三联出版社 1996 [3]周明 .非均衡信贷合约市场的微观基础 [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4 [4]黄晓红 .农户借贷中的声誉作用机制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刘西川 程恩江.贫困地区农户的正规信贷约束:基于配给机制的经验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6期 P37-P45 [6]林毅夫.中国的农业信贷和农场绩效[J].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88—210 [7] Stighlitz,J.E.& Weiss A. Credit rationing in markets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1,73 (3):393—4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 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集体组织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现有的相关文献可以归结为以下三方面: 1.信贷的供给学派和最近几年兴起的信贷需求学派 早期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在主要集中于金融供给的研究,以定性研究和政策性研究为主,试图通过政府的干预即利用补贴和设置利息上限来提高农村借贷市场的效率,当然此信贷的供给学说已被国内外三十多年的各国的相关实践所推翻。近年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一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了农村借贷市场的需求上,学者Kochar等相继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发展中国家的农户会因交易成本和抵押物等因素而缺乏对正规贷款需求。通过Stiglitz和Weiss(1981)的S—W信贷配给模型,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可知农村信贷市场的正规信贷配给是由信贷供给和信贷需求共同决定的,因此可知仅仅通过从供给或需求方面进行单方面的研究是很难准确、深入、全面地把握发展中国家农村正规信贷配给的本质。 2.Stiglitz倡导的信贷配给学派。 学者Stiglitz和Weiss(1981)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得出了主流的信贷配给学说,受此启发大量的学者将研究目光集中于关于抑制借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缓解信贷配给的理论及实证研究。学者Bester(1985)在严格的假设条件的前提下证明抵押平能够有效地缓解信贷配给。但是国内学者从中国转型时期的背景下,得出我国农户和贷方均为为风险厌恶型的假设条件,证实农户会拒绝承担贷方转移过来的风险,抵押品反而会加剧信贷配给。在长期多阶段的贷款合同的研究问题中,学者Diamond(1989)和其他相关学者从声誉角度进行研究,其中最为著名莫属KMEW声誉模型,学者Stiglits and Weiss(1983)认为借方的声誉的信号传递和借贷双方的长期多阶段博弈能够有效地抑制农户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有效地替代抵押物,缓解信贷配给学者。 3.Boucher主张的信贷约束学派 相关学者常混淆信贷配给和信贷约束,其中信贷配给为贷方基于自身利润最大化导致利率出清市场受限,集中于信贷的供给方面,较难直接衡量;学者Boucher定义信贷约束为借方因数量配给、交易成本配给和风险配给而难以获得贷款满足,集中于信贷的需求方面。同时国内的研究大多数为数量配给的方面,很少如本文从交易成本配给和风险配给方面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