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作品以低碳模式下的新兴视角“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全文研究的逻辑基础和主线,运用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有关理论对福建省九地市碳排放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当前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进而建立目标体系,提出战略构想,设计、构建了福建省低碳城市的差异化战略模式。
详细介绍:
作品应用价值: 由于国内的低碳城市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福建省若能抓住机遇先行先试,探索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就能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把握住先行优势,同时为全国范围的低碳建设起到示范作用。本文将以福建省九地市为主体、结合不同地理方位所具有的资源禀赋差异,探索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模式,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借鉴参考。 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差异化战略:(1)厦门、泉州、漳州低碳城市群。以厦门与泉州作为低碳城市中心,在低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建设、低碳制度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对区域内的其他城市形成辐射作用,带动其他城市向低碳化方向发展。(2)福州、莆田、宁德低碳城市群。以福州作为低碳化中心发展极,向周边两个组成城市辐射,优化低碳产业职能分工,拉动城市建设低碳化发展。(3)三明、龙岩、南平低碳城市群。三个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均处于较低水平,应协同探索,在重点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融入低碳理念,打好城市建设的低碳基础。 作品创新之处:(1)研究角度。作品以低碳模式下的新兴视角“低碳城市”建设作为全文研究的逻辑基础和主线,选题较为新颖,切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2)理论基础。本文综合运用了包括环境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区域地理学、城市规划等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作为理论基础;(3)研究内容。本作品以福建省为例,通过对福建省九个地市的碳排放情况进行分析,并设计、构建了较为完整的宏观性的低碳城市战略模式,内容充实而有说服力。

作品图片

  • 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 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 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建设的构想与探索--以福建省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作品撰写的目的在于运用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有关经济理论对探索构建福建省低碳城市战略模式进行研究,从而达到提高自身调研能力的目的。作品首先在调查分析福建省九地市2000-2009年碳排放情况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结合当前国内外成功经验,进行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行性分析,进而建立目标体系,提出战略构想,设计、构建福建省低碳城市的差异化战略模式,最后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作为环境经济学与城市规划建设等多学科交叉的 “低碳城市”建设视角是当前环境经济学等研究领域的前沿与热点,其现有研究成果多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理论说服力,从而使本课题研究在理论基础上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此外,目前国内类研究对特定地区的低碳城市建设规划较少加以重视,本作品则是选取福建省为例,作出构建低碳城市战略模式的探索,因而具有研究视角上独到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能源安全、资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益突出,引起全球范围广泛关注以及国家大力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大背景下,以福建省九地市为代表来解析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探索建立低碳城市的战略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能够在理论层面丰富对“低碳城市”这一环境经济学的新兴核心理念的解读,在实践上能够为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

作品摘要

城市发展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当前,由于碳排放过量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主要障碍之一。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单元,其碳排放量在全球碳排放总量中占据较大比例,无疑成为全球低碳发展的战略重点。鉴于此,加快低碳城市建设将成为解决城市化与高碳排放之间矛盾的必由之路。多年来,福建省生态环境质量始终在全国处于前列,这为加快福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本文从两型社会到低碳城市战略演进的分析出发,介绍了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的有益经验,并以福建省为例,着重分析了福建发展低碳城市建设的战略意义,通过经济模型的引入与分析提出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差异化战略,并就加快福建省低碳城市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第十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 [2]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低碳城市的基本特点与建设策略[J].创新,2010,4 [3]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6:2-3 [4] IUD中国政务景气监测中心.打造“低碳城市”:保定、天津、上海你追我赶[J].领导决策信息,2009.11:24-25. [5] 2009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 [6] 杜强.福建能源结构的优化与新能源的发展 [J].发展研究,2009.7:76 [7] 二氧化碳减排量预测方法参考林树枝.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研究[J].建筑节能,2010.1 [8] 彭水军,赖明勇,包群.环境、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实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208-210. [9] 郑元凯.海峡西岸城市群问题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调查方式

走访、亲临实践、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低碳经济的思想在近期方兴未艾,至2008年才出现了低碳城市的构想,学术界对其研究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系统,理论成果较小。目前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个方面:一、低碳城市发展指导理论建设。荷兰学者哈杰认为,生态现代化可以作为指导低碳城市发展的理论基础 (Hajer,1995) 。他指出,环境保护是与一个“正收益过程’’(positive—sum game),通过环境决策的技术变化,微观与宏观经济观念的变化,环境立法与决策的变化等,可以体现低碳城市生态现代化的“六个转变”。 Lankao PR(2007)认为以依赖现代化技术为和依靠市场机制可以实现碳减排的生态现代化理论是当前发达国家减少碳排放的主流指导理论,他还分析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应用于拉美中低收入城市构建低碳城市过程中存在的局限与范围,指出该理论并不完全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碳减排的问题。姚良军(2008)等介绍了意大利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并由此提出了“绿色证书”制度与“白色证书"制度,指出其可以作为低碳城市建设,推动可再生资源的发展的理论依据。二、城市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日本学者柳下正治(2007) 研究了日本工业部门、运输部门及居民家庭的碳排放比重差异,指出制约城市低碳发展的三大要素:城市生产、城市交通、以及家庭生活的碳排放量。美国教授爱德华•格拉什(Edward L.Glaser,2007) 提出了不同城市与区域间的碳排放量不同,关键因素在于城市区域分布、交通因素及生活消费的能源利用结构。Kok et a1(2006)运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居民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指出城镇居民碳排放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的原因在于消费结构的差异。冯会会(2009)考察了循环经济与低碳城市建设的关系,分析了循环经济对低碳经济中产业能效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生活垃圾回收的影响,指出循环经济应当成为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路径。三、构建低碳城市的实现机制研究。Kemfert(2004)和Bernard(2007)使用博弈论与一般均衡模型对碳排放交易市场加以分析并进行模拟,指出构建谈排放交易市场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诸大建(2007)对低碳城市交通发展的四种情景模式进行了论证,提出加强公众参与及公私治理的政策保障力度,及由传统对策向系统化战略性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