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个案,以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占有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和入户走访等手段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和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过度的劳动力外流将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创造性地设计出 “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联合抗击风险的模式,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寻求到一条安全的路径。
详细介绍:
一、撰写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研究目的:通过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作用机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以湖南省衡南县为典型个案,达到管中窥豹的目的,以便提出应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现有耕种技术继承断层可能导致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的办法与对策,为政府制定农村劳动力外流和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提供一定参考。 本文研究基本思路:首先介绍本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的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其次,说明选取湖南省衡南县作为本文的调查对象的理由以及使用的调查方法。再次,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层抽样和深度访谈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衡南县进行典型调查,验证了“适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而过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的研究假设。最后在对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生产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构建“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联合抗风险,以应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挑战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二、科学性及创新之处 本文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占有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层抽样和深度访谈等科学的研究方法,对衡南县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本文的先进性及独特之处在于:一是对农村劳动力外流带来的现有耕种技术继承断层问题可能对粮食生产安全影响的分析。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劳动力外流对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的分析或侧重于农业产业转型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没有把劳动力外流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的负面作用加以分析,本文弥补了这一不足。二是根据现行农村的具体情况及实证分析结果提出构建“农机、农技、农保” 三结合模式联合抗风险的建议,具有一定新意。 三、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个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以应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流动,进而提出控制粮食安全风险的建议,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农村劳动力外流的规模大且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给粮食生产安全带来很大隐患。“三结合”模式的实施给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就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控制粮食安全风险。推行“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的模式有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通过合作社承租经营,整合土地资源,扩大粮食生产规模,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提高产量;三是有利于农村技术进步。“三结合”模式可以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基地,聚集一部分有知识、懂技术的年轻人,他们可以作为推广农业技术的先锋,为广大农民服务的同时,也把农业技术带到了千家万户。 四、作品摘要 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关系到13亿人口的生活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弃农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人数不断下降。而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大量耕地抛荒、粮食库存减少,农村劳动力接班人断层、农业现代化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现有农业耕种技术可能存在的断层现象展开,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个案,以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占有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和入户走访等手段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和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适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而过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创造性地设计出 “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联合抗击风险的模式,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寻求到一条安全的路径。

作品图片

  •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 “三结合”模式下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研究——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调查报告通过构建“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防范粮食安全风险。为政府制定农村劳动力外流和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提供一定参考。在占有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作用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基于湖南省衡南县的典型调查,分析现状,剖析原因,验证研究假说,创造性提出构建“三结合”模式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防范粮食安全风险的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以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运用分层抽样等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先进性及独特之处在于:一、已有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农村劳动力外流对经济转型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的分析,没有把农村劳动力外流可能对粮食安全产生的负面作用加以分析,本文弥补了这一不足。二、创造性提出构建“三结合”模式以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与保障粮食安全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个案,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一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三结合”模式的实施给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就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二是控制粮食安全风险。推行“三结合”模式有利于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提高产量;三是有利于农村技术进步。

作品摘要

粮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关系到13亿人口的生活稳定,甚至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弃农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人数不断下降。而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出现了大量耕地抛荒、粮食库存减少,农村劳动力接班人断层、农业现代化后继乏人等一系列问题。本调查报告基于现有农业耕种技术可能存在的断层现象展开,以湖南省衡南县为个案,以劳动力转移和粮食安全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在占有大量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劳动力不合理外流影响粮食安全的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和入户走访等手段对农村劳动力外流现象和粮食生产情况进行了系统调查。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适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而过度的农村劳动力外流将会对粮食安全产生威胁;创造性地设计出 “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联合抗击风险的模式,以期为我国粮食生产寻求到一条安全的路径。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湖南省粮食局对“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有较强的实用性与推广价值。 2、湖南省粮油科学研究设计院对《农村劳动力外流挑战我国粮食安全》给予了充分的认可,认为该报告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证分析。既有归纳总结,又有逻辑推理。既有热点分析,又有解决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极强。 3、衡南县政府对《构建“农机、农技、农保三结合”模式,规避农村劳动力外流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的风险》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此调研报告从实际出发,针对衡南县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建议。 4、该调查报告荣获校级“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一等奖。荣获省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类二等奖。 5、湖南日报(第22262号)于2011年5月28日在理论版工作研究部分刊登了《构建“三结合”模式,确保粮食安全》一文。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林毅夫.中国农村改革与农业增长[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3]黄跃峰.衡南县粮食生产情况汇报[R].衡南:衡南县人民政府,2010. [4]都阳.农村劳动力流动:转折时期的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08):8-13. [5]匡远配.农村劳动力流动影响粮食安全的新解释[J].人口与经济,2010(06):7-12. [6]梅燕.农村劳动力区域性流动特征及其对粮食供求格局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0(02):17-22. [7]蒋贤锋.基于实物期权视角的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分析:1949-2005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2010(02):11-14. [8]白南生,李 靖.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8(04):56-64. [9]王雅鹏.对我国粮食安全路径选择的思考——基于农民增收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5(03):21-29. [10]马晓河,马建蕾.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J].中国农村经济,2007(12):13-22.

调查方式

采用了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座谈、查找文献等方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系研究,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Schulz(1964)、Todaro(1970)和Jorgenson(1967)等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对现有资源的配置是有效率的,不存在“零值劳动力”。UNICEF(1998)、Frankenberker等(1997)和Smith(2000)提出应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对粮食安全问题给予关注,宏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可通过全球及整个的国家食物获取能力来反映。微观层次的粮食安全则反映在家庭和个人的粮食获取能力上。 国内部分学者也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查与分析。白南生(2008)和苏津津(2010)认为影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方向和原因以及方式的主要因素是农民对外出打工和种粮预期收益的比较。李培林(1996)和刘传江等(2004)对农民工与流入地的冲突与整合等问题进行了定性分析。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或外流与粮食的生产安全问题,朱德静(2003)认为农村劳动力过剩与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并存、耕地资源短缺与耕地资源利用不足甚至闲置并存等矛盾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特有的超稳定、超小规模均田制的作用。蒋贤锋(2005)认为劳动力在不同部门之间流动的转移成本是限制劳动力向不同部门流动的根本因素。蔡昉(2010)的研究验证了刘易斯转折点到来的判断,并据此认为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被吸收殆尽,这意味着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即将开始消失。熊艳喜(2010)认为在我国现有劳动力市场状况和制度环境下,农业中可供转移的劳动力规模是有限的。周异和胡靖(2008)以及杨丽君(2010)则更明确的指出,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将不可避免的对粮食生产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梅燕(2010)农村劳动力的跨区域流动对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的粮食供求均衡格局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主要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但是这些分析和研究多限于定性分析或宏观的定量研究,从微观角度尤其是劳动力外流可能带来的农村劳动力技术断层现象对粮食安全问题产生的影响分析很少。因此,我们拟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角度出发来了解农村现状,分析我国农村劳动力外流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关系,提出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