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具有藻毒素清除能力的益生菌发酵剂的制备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项目组从发酵食品中筛选获得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降解微囊藻毒素的乳酸菌,同时,与荷兰国家应用科学研究院和青岛康地恩公司合作,开展相关绩效研究,证实其应用价值。此外,结合消费者对益生菌制品活性和效能的要求建立降解菌的高密度培养模式和制剂化研究。实现高活力益生菌发酵剂及多样化产品的制备。该方法立足于通过摄入功能性乳酸菌直接去除食品中的藻毒素,具有经济性、有效性、安全性、首创性等特点。
详细介绍: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到人类健康和国计民生的大事。近年来,随着蓝藻水华的频繁爆发,国内众多湖泊和水系,如太湖、巢湖、滇池等,均面临随之而来的微囊藻毒素(MCs)的泛滥。MCs主要作用于肝细胞和肝巨噬细胞,毒性作用主要表现为肝中毒。由于水源以及食物中MCs可通过食物链的富集危害人类健康,对水源以及食物中MCs的清除已成为食品安全领域的重要研...(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具有藻毒素清除能力的益生菌发酵剂的制备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目的和基本思路:本项目通过开发益生菌在降解藻毒素方面的应用,筛选并验证获得高效藻毒素降解菌株,建立降解菌的高密度培养模式和制剂化研究,采用高密度发酵模式提高益生菌的菌体量,采用微胶囊和冷冻干燥保藏菌体提高菌体存活率。实现高活力益生菌发酵剂及其相关产品的制备。创新点:近年来大量饮用水体受到微囊藻毒素的污染。在对微囊藻毒素清除方面,主要针对受污染的水体,都无法直接用于去除食品中已经存...(查看更多)

科学性、先进性

在对藻毒素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污染水体环境的处理,但对已受污染的食品却无能为力。目前在益生菌的毒素降解研究方面,更多集中于对真菌毒素、黄曲霉素的探索,而对藻毒素降解的研究则较少。此外,其作用于人体肠胃道的有效性也没有进行验证,这极大地限制了益生菌对微囊藻毒素干预技术的发展及后续的工业化应用。采用益生菌对食品中已存在的毒素进行处理,具有安全性、有效性和首创性。本项目组从发酵食品中...(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作品所处阶段

本作品目前正与青岛康地恩公司进行相关绩效验证与试生产。

技术转让方式

以专利技术入股的方式实现技术转让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现场演示、样品展示、图片展示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技术特点及优势:该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采用益生菌处理清除食品中已存在的藻毒素,具有首创性;制剂化过程获得高密度高活性益生菌制剂,适用于工业化生产。微胶囊技术保证菌体在人体胃肠道中仍保持较高的活性。适用范围:制备生产获得发酵剂,作为食品添加剂提供给相关食品生产企业,作为具有微囊藻毒素清除功能的益生菌食品添加剂。此外还可开发其他口服类产品,直接用于饮用。市场分析和经济效益预测:随着...(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微囊藻毒素作为影响食品安全因素之一,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对藻毒素处理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污染水体环境的处理,包括絮凝沉淀法、吸附法、光降解法、臭氧氧化法等等,但对已受污染的食品却无能为力。研究发现蚤状幼体属、鱼(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孟加拉斑马鱼、白鲑、川鲽、虹鳟等)、对虾、龙虾、蟹、鳖、鳝、贝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小鼠、猪、牛等)等动物及其相关产品(水产品、牛奶等)均可...(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