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基于射频技术的涉密U盘监控系统
小类:
信息技术
简介:
本作品属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RFID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U盘进行监控的系统。 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子系统通过网络连接而成并共享数据库。每个子系统由一个主机和若干个节点构成,主机由读写器和通用计算机连接而成,节点为附有含控制功能电子标签的U盘。 用户通过主机上的软件对节点监视和控制。
详细介绍:
本作品属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RFID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对U盘进行监控的系统。现有监控系统的工作范围均由通信距离决定,通常的最大通信距离为几百米,这就使得监控系统的工作范围难以扩大,无法应用在大园区、大单位内;而且对被监控端没有控制功能,被监控端也缺少自我判断和处理机制,也没有大范围内“定位”和“分级”功能,功能单一。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设计本作品。 作品提供一种涉密U盘监控系统,能够在大范围内对大量的涉密U盘进行授权监控管理。本作品的基本思路是:系统包括若干一类子系统、若干二类子系统以及数据库模块。每个一类子系统包括若干U盘、一个读写器、一个控制器,每个二类子系统包括一个读写器和一个控制器。数据库模块存储用户输入的所有U盘信息。一类子系统安装在被监控区域的内部,二类子系统安装在被监控区域的进出口。 在监控区域内,每个U盘的活动范围分为两个等级:一级活动范围为该U盘所属的一类子系统的工作区域,即所属的一类子系统作用距离覆盖的范围;二级活动范围在整个被监控区域内。 使用时,每个一类子系统的控制器从数据库模块中获得所属一类子系统所辖的处在一级活动范围内的U盘信息,通过所属一类子系统的读写器向这些U盘发出指令,U盘收到指令后更新自身的存储信息并发送应答信息至读写器,由读写器发送至控制器,若控制器超过一定时间未收到应答信息,即启动报警。每个二类子系统的控制器从数据库模块获取整个监控系统中处在二级活动范围的U盘信息,通过所属二类子系统的读写器并向这些U盘发送询问信息,若收到U盘应答信息即启动报警。 所有的控制器均为装有本产品配套软件的通用计算机,配套软件、涉密U盘及读写器均为作者独立开发。

作品图片

  • 基于射频技术的涉密U盘监控系统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本作品属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应用领域,特别是涉及RFID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大园区内对U盘进行监控的系统。主要解决了涉密移动载体易丢失、难监控的问题。 作品是对U盘管理的一种改进,最大限度的利用技术力量降低管理的难度,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具备向全军各大单位和地方企事业涉密部门推广的前景。 1、利用网络技术扩展射频技术的应用范围。 2、设计了开关和烧毁功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3、U盘采用智能设计,能够判断自身状态并作出反应。 此外,作品还结合了低功耗、跳频、黑胶体封装、ENHANCEDSHOCKBURST等技术,使系统更加节能、可靠、安全。

科学性、先进性

(一) 作品系统性强,使作用距离无限拓展。传统的U盘监控系统例如“CT100监控U盘” ,系统功能单一,应用范围局限,系统工作范围完全取决于无线通信的距离,在管理上没有实现网络化,缺乏系统性尤其是分级系统的概念,本作品的重点在突出“系统”这个概念,而不仅针对节点本身,功能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节点位置信息整合管理,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方向。 (二) 作品采用主动监控的方式实施,安全性强。传统的人员或物资监控多采用被动监控,即产生信息后确认状态,缺点是在没有信息产生时,只能默认人员或物资仍在范围内。而本作品采用主动监控技术,即保持通信的情况下,一旦通信中断即认为人员或物质丢失。 (三) 优盘既可根据用户通过电脑和读写器发送的无线指令做出反应,也可独立判断自身所处状态,结合预置的保密级别,自身作出反应。确保U盘在丢失状态下也能保证数据的安全。 此外,作品的烧毁功能的设计上创新设计,结合UDP黑胶体封装技术,使烧毁后的优盘利用现有数据恢复手段无法恢复数据。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2010年5月,该作品获学校电子科技苑电子设计大赛自由组一等奖,并现场演示。 2010年11月,该作品的设计论文《NRF24L01模块在监控领域应用的拓展》在国家科技核心期刊《电子产品世界》发表。 2011年5月,该作品获湖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特等奖。

作品所处阶段

实验室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一次性转让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实物、现场演示、视频、图片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作品集成了Enhancedshockburst通信技术、跳频技术、RFID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黑胶体技术等电子信息类技术。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应用,缩短开发周期的同时也增强了系统升级的便利性。同时,使系统更加节能、可靠、安全。 同时,系统在逻辑安全上经过了严密的推敲设计,例如,当通信受到干扰时,因为系统采用了主动监控的监控方式,所以系统会判断通信中断并报警;当电池因各种原因停止工作时,U盘会自动锁闭,指导电池正常工作。这样一来,在逻辑安全上的严密设计增强了系统的安全性。 针对目前军事机关、以及技术开发部门等办公室单位,开发此项目,更好的对当前保密管理最难控制的部分进行弥补。在可控范围内(节点离开可控范围则无法工作)对以U盘为代表的移动存储载体进行实时监视与控制、授权与报警,增强了涉密信息的安全性。作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具备向全军机关和科研院所推广的良好前景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当前对于涉密移动载体的监控,主要国内外主要有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一)U盘管理软件。在U盘上植入软件系统,对U盘的使用权限,操作日志等在软件上进行监管,使用者需要在使用之前输入口令方能使用,同时软件对于U盘内的数据操作也进行监控和跟踪,以此来达到U盘涉密文件监控的目的。但是这个技术有着很严重的弊端,就是用户口令的管理,如果口令失窃,那么U盘的使用权就完全的移交给盗窃者,造成严重损失。同时,对于正常使用中,每次U盘插拔都要输入口令,这使得U盘的使用更加不便,大大降低了U盘的便携性。另外,在实际应用中,涉密U盘地使用基本上都是在保密电脑上,那么文件操作记录就会一定程度上将保密电脑上的涉密信息一同记录下来,反而增加了U盘内涉密信息数量,而且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进行行窃。 (二)电脑端的U盘管理软件。在保密电脑上安装涉密U盘识别系统,同时U盘中采用特殊的文件结构组织文件,使其只能在安装了识别系统的电脑上正常运行并读写文件,而在没有此软件的电脑上无法正常显示。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U盘内文件的安全性,但是这种系统最大的问题就是对U盘没有进行监控,也就是说,管理者无法知道U盘的状态和情况,如果U盘丢失则无法控制其中的信息安全,不法分子很有可能破解该特殊文件系统从而获得其中的信息,另外电脑端地U盘识别软件也可能失窃,从而使得任意一台不是保密电脑的计算机获得读取U盘信息的能力。 另外,RFID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的应用主要是在物联网中的自组织无线传感器网络,目前主要应用于物流监控,机场安检和校园、机关单位的门禁系统,对于有源RFID与网络技术结合在涉密U盘监控领域中的应用目前还没有任何团体和个人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射频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已成为当前“物联”时代的热点技术之一,其在监控领域的发展已有较大突破。 但是,现有应用仍有三点缺陷: 1、系统管理方式不灵活,缺少分级管理概念,不适合在大园区内使用。 2、读写距离短,多为贴附式或短距离被动读写,可靠性不强。 3、监控功能不健全,只有监视而没有控制功能;并且在设备端缺少自动反应处理,不适合在保密领域内应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