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基于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的调研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作品
- 小类:
- 管理
- 简介:
- 本项目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掇刀区“一元户籍”制度改革前后内容变化、居民态度及影响因素等,得出如下结论:一、城乡居民普遍支持户籍制度改革;二、影响农民对户籍制度改革态度的主要因素有政策、保障、经济、城市吸引;三、影响城市居民对户籍制度改革态度的主要因素为公共服务、政策、社会问题、农村吸引;四、户籍制度改革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采取温和渐进的改革方式。
- 详细介绍:
-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城乡二元的户籍管理格局。这种制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现因其影响了公民迁徙自由的权利,阻碍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剧了社会分化等,很难适应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现行的户籍制度亟须改革。 本项目以掇刀区为样本,以“一元户籍”制度改革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了掇刀区“一元户籍”制度改革前后内容变化、居民态度及影响因素等。荆门市掇刀区是湖北省“一元户籍”制度改革试点中的唯一一个市辖区,该区人口少,城市化水平高,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掇刀区于2010年9月开始了户籍改革试点,取消了“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限制,统一为“湖北居民户口”。 在掇刀区人民政府的协助下,2011年1月初课题组在掇刀区开展了此次调研。本次调查历时7天,调查员对符合要求的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1000份,获得有效问卷914份。访谈对象为政府相关部门、政策研究机构和部分居民代表。 课题组通过研究综述,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掇刀区户籍改革的内容、成效、方向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的方法得出四个方面的结论:一、城乡居民普遍支持一元户籍制度改革;二、影响农民对户籍制度改革态度的主要因素有政策因素、保障因素、经济因素、城市吸引因素,农民最关心的是政策因素的影响;三、影响城市居民对户籍制度改革态度的主要因素则是公共服务因素、政策因素、社会问题因素、农村吸引因素,而城市居民最关心的是户籍制度改革所带来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变化;四、通过对掇刀区户籍改革维度变化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成功经验,户籍制度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相适应,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 课题组将研究户籍背后的配套政策,比如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一系列改革。后续我们除掇刀区以外,还要对湖北鄂州、四川成都等地进行横向比较研究,总结出“一元户籍”制度改革区的成功经验,改进不足,为国家户籍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1、目的:分析荆门市掇刀区户籍制度改革前后内容的变化,归纳荆门市掇刀区户籍制度改革主要经验,为政府打破“城乡户籍二元格局,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智力支持,为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决策参考。 2、思路:提出研究问题,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文献研究,确定研究内容,设计问卷与访谈问题,比较分析改革前后内容变化,调查居民对户籍制度改革的态度,探讨户籍制度改革与经济社会水平发展的关系与改革步骤。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科学性:客观描述了掇刀区居民对户籍改革的态度,评价了该区户籍制度的利弊,揭示了户籍改革是渐进的发展过程,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相适应等规律。 2、先进性:研究方法具有先进性。目前大部分相关研究都是基于理论探讨,而本作品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 3、独特性:样本选取与数据独特。选取湖北省户籍制度改革试点的唯一市辖区——掇刀区的居民作为样本,并通过调研获得了大量一手数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实际应用价值:本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政府发展与改革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设计更为精细的、人性化的相关配套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为学者研究户籍制度改革提供参考数据。 2、现实意义:帮助政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帮助政府为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作品摘要
-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现行“城乡分治,一国两策”的户籍管理制度已明显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势在必行。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进行了以“子女身份”、“地位”、“收入”、“就业”、“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本文采用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方法,考析了掇刀区的“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提出户籍制度改革应与经济条件、社会发展等因素相适应,建议采取温和渐进的方式,逐步完善户籍制度的改革与管理。 关键词:“一元户籍”制度;户籍改革;掇刀区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1、论文发表:《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研究——以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为例》,载于《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5期。 2、调查报告:《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的调查报告》受到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证明》表示“该《报告》对本区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3、本作品获得了湖北省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 张雷.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2] 陆益龙.超越户口:解读中国户籍制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 陆益龙.户籍制度——控制与社会差别[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4] 李禄俊.城乡统筹视野下的户籍制度改革新探[J].求实,2010,(02). [5] 肖海英.关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途径的思考[J].浙江社会科学,2006,(05). [6] 王光海.2000年以来户籍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估与政策分析[J].理论学刊,2009,(05). [7] 黄志亮,刘昌用.户籍制度改革的重庆模式探索[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02). [8] 李若建.中国人口的户籍现状与分区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J].中国人口科学,2003,(03). [9] 郭秀云.大城市户籍改革的困境及未来政策走向——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06). [10] 王太元.户籍改革:剥离附着利益[J].嘹望新闻周刊,2005,(20).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会议,图片、照片,统计报表,文件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一、现有研究成果 (一)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原因方面的研究 杜睿云、段伟宇(2011)指出随着城乡居民差距呈扩大趋势,现行的户籍制度已经演变为保护城镇或农村本地人即得利益的制度工具。彭国川(2010)认为附着在户籍上的就业、社保、教育、住房、医疗等福利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郭秀云(2010)从人力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经济机会的均等和待遇的公平三个方面凸显户籍制度的弊端。卢璐(2010)认为可以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的改革。 (二)关于户籍制度改革内容方面的研究 杜睿云、段伟宇(2011)指出改革应从现实层面上使居民享有公共产品提供与社会福利待遇的“无差别化”入手。任远(2005)、王太元(2006)基于户籍制度是城市公共福利体制的母体性制度和载体性制度,认为户籍改革需要整体性的方案和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三)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模式方面的研究 学界普遍认同温和的改革方式。周德魁(2008)明确应在长期过程中逐渐缩小在文化技能、职业素养、生活习惯等差距。彭希哲(2007)指出应当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为流动人口获得市民待遇提供合理途径。 二、现有研究的贡献及其不足 (一)贡献 1、指出户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强调“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是一个趋势。 2、户籍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完善与之相关的土地政策、迁移政策、就业政策、教育政策等。 (二)不足 1、“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明确与细化。 2、如何完善与“一元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配套政策等方面还非常薄弱,需要系统深入的研究。 3、对“一元户籍”制度改革成功的经验总结不足,需要全面总结,并进行推广。三、未来研究趋势 (一)户籍模式选择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而定,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二)户籍制度改革以渐进式为主。 (三)采取实证研究方法,不能仅靠理论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