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为分析新时期大学生从军动因及社会意义,课题组从全军选取大学生战士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多种形式,针对全军大学生战士的参军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研究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的动因和深层价值规律,以此为高校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事国防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引导优秀大学生进入军营。并为军队针对性地搞好大学生战士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依据,促进士兵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提高,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步伐。
详细介绍:
课题组从大学生参军的直接动因是什么,动因背后的共性规律,大规模高校大学生进入军营对部队建设和战斗力生成会产生怎样的影响,高校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入军营,军队如何吸引更多人才等现实问题出发,深入部队进行研究,从全军选取1000名大学生战士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调查问卷、主题访谈座谈的形式,针对高校大学生战士的参军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探讨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现象的动因和深层价值规律,以此为新时期国家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事国防建设提供基础资料,为高校提高军事理论课效益提供参考,并为军队针对性地搞好大学生战士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士兵队伍整体能力素质的提高,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步伐。 调查结果发现: 1.在大学生从军动机中,调研对象对“从军后社会认可度高、受人尊敬”、“稳定的工作”、“兴趣爱好”、“强烈的爱国情怀”以及“个人发展”这五项比较认可,这五个因素是形成从军愿望的主要动因。 2.通过对“80后”、“90后”大学生战士选择走进部队、走进军营的动因研究,发现在爱国情怀的基础上实现人生价值、有比较好的未来发展等,这些因素对大学生从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的价值取向。 3.在参军动因影响因素中,除大学教育以外,榜样的力量也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加强军地联系、注重宣传、加强军事职业指导工作,在高校正确引导大学生从军方面有重要意义。 4.研究结果也对新形势下大学军事理论教育,尤其是军事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在大学课程中设置军事理论课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非常必要的。高校应该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部队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些新变化,加强可提高效益的策略研究。 5.课题组通过与基层军官和中高层军事指挥官的座谈与访谈,发现在大学生战士的教育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些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的不足,调查组重点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战士教育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针对性地搞好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士兵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提高,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步伐。 课题组在研究调研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军队有关部门同志以及地方高校的军事理论课教员进行访谈,同时与军事强国兵役制度进行比较后,我们对高校加强引导机制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经常性的国防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从军观;加强军事理论课程建设,提高针对性和可持续性;第二,优化两个课堂联动,强化从军职业引导,加强宣传和政策落实;第三,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我军发展历史、宗旨和任务,树立正确从军观,为新时期的国防建设做出积极贡献。同时,我们对国家和军队加强引导机制提出了三个方面的建议:第一,打牢大学生思想基础,以战斗力需求引领个人追求;第二,科学调配使用,以特长优势谋求发展强势;第三,完善制度机制,以科学规范保障成长成才。最终,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大学生投身国防,献身使命,为富国强军,为祖国的长治久安、和平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作品图片

  •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 青春集合在军旗下 --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动因调查及引导机制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近些年我国出现了大学生“从军热”的现象。昔日的天之骄子为何选择走进军营?大学生“从军热”的出现将会给我国的国防事业带来哪些影响?地方高校和军队应如何应对大学生“从军热”的浪潮?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座谈等形式,探讨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现象背后的动因和深层规律。并在对第一手资料进行缜密分析的基础之上,为新时期地方高校与军队合理应对大学生“从军热”,正确引导大学生献身国防提供建设性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课题以当前新出现的社会热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多学科的视角与方法,对大学生“从军热”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共发放问卷1000份,涉及全军大学生战士,同时以访谈、座谈的形式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准确把握了大学生战士的思想动态,在国内是首次从地方高校角度研究大学生战士,用调查问卷与访谈、座谈等方式对大学生“从军热”进行系统研究。从高校和军队两个方面出发提出引导树立正确从军观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在多个调查点对战士的调研访谈,揭示了新时期大学生战士从军动因的共性规律,为大学生择业等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大量材料。 2.本作品所收集到的资料和得出的结论为国家引导大学生献身国防提供基础资料,为高校提高军事理论课效益提供参考,为部队补充征兵政策提供建议。 3.此项研究为高校和军队提出了可行的具体建议,并通过有关途径,向教育部与中央军委提出相关建议,引导大学生参军。

作品摘要

新时期大学生选择走进部队的主要动机是在爱国情怀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有较好的未来发展。现实生活中军人良好的形象对大学生从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大学生积极进行人生规划,通过从军来实现自我价值。一个有文化的高素质青年选择参军,既有报国的激情,又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一个群体的理性选择。 大学生踊跃从军对我军意义重大,因此军队对大学军事理论教育、尤其是军事理论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对新时期人民军队信息化转型,以及新时期大学生从军热的现象,高校迫切需要进一步正确引导大学生从事国防建设、提高军事理论课的针对性。军事教育有利于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基于大学生参军动因的调研,提出从经常性国防教育、军事理论课程改革、两个课堂联动出发引导正确从军观的建议。 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部队在大学生士兵的教育培养问题上存在一些思想认识和方式方法的不足,从而重点分析了军队当前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上存在的问题,为针对性地搞好大学生士兵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依据,从而促进士兵队伍整体能力素质提高,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加快信息化军队的建设步伐。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当代大学生从军现象的动因分析.《指挥学报》,2011,4;61-62 2.基于开放式调查及数据分析的大学生从军动因及影响因素探讨.《国防》,即将发表。 3.中国人民解放军多位军级及以上首长为本课题的调研工作做出专门批示。 4.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政治部为本课题做出专门批示,总参谋部宣传部部长亲自为本课题给出指导建议。 5.中国高等教育协会秘书长亲自推荐本课题。

参考文献

1.严立玉.“四个优先”为大学生开辟“绿色通道”.中国国防报[N],2007-11-12 2.靖志远.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一代新人.求是[J],2007,20,32 3.王海民、谢福临、洪霞. 593名军校新生学员入伍动机的调查与分析.社会心理科学[J],2010, 25(1);76-79 4.王平.从政策制度上加强和改进从优秀大学生士兵中培养生长干部工作.国防[J],2009,03,61 5.庄明科、宋云锋、车璐璐.从职业生涯规划角度看大学生参军.中国大学生就业[J], 2009,(11);27-28 6.赵碧波.在校大学生入伍战士思想政治工作初探.西安政治学院学报[J], 2002, 15(5): 29-31. 7.单永志.大学生入伍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意义.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J],2009,(1);59 8. 四总部与教育部2010年《关于促进大学生参军的若干办法》 9. 教育部学生司《关于举办2011年高校毕业生入伍预征宣传暨政策咨询周活动文件》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面对高校大学生踊跃参军的现象,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社会热点,并对大学生“从军热”的背后动因进行探讨。中央军委委员、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上将,原第二炮兵政委、中央委员彭小枫上将于《求是》杂志发表《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哺育一代新人》一文,指出只有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才能积极引导大学生士兵树立正确的军人价值观,才能无条件执行党和人民的任何命令。(靖志远、彭小枫,2007)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政委王平少将在《从政策制度上加强和改进从优秀大学生士兵中培养生长干部工作》一文中认为,目前大学生参军的主要原因是巨大的就业压力和惨淡的就业形势。他认为只有通过政策制度的配套和士官、提干条件的改革,才能进一步促进大学生进入部队服役。(王平,2009)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71901部队的陈国盛同志在《正确识别和对待大学生士兵五种“心理落差”》一文中认为,只有正确引导包括思想、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五种落差,理清参军动因问题,才能积极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士兵融入部队,献身使命。(陈国盛 ,2011)河北省军区司令部的张占武同志在《新形势下带好大学生士兵的几点思考》一文中提出,只有切实端正对大学生士兵的态度、提高带兵干部的素质水平、进一步完善配套法规制度,才能提高大学生投身军队建设的积极性。(张占武,2011)来自于河北科技大学的王嘉蕙认为,只有教育主观部门坚定不移地利用多种手段促进大学生参军,才能鼓励更多大学生走向军营(王嘉蕙,2011) 在前期的资料搜集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参军热”以及其动因已经受到了包括中央军委首长、各级军事指挥官以及基层带兵干部与地方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军队高度的独立性,造成了目前军方研究均是以如何在新兵下连的初期,引导大学生士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主,并没有对地方高校教育提出要求。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则侧重于宣传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参军所给予的政策支持与鼓励,而对于什么样的学生适合参军?参军之后可能会遇到哪些困境?目前地方高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义务去做这项工作。这种情况的存在不利于军队选拔合适的军人,同时对大学生的从军热情也会带来一些伤害。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