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运作模式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双转移”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通过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之后果断做出的战略决策。基于“双转移”的现实背景,本课题把农民工素质现状作为研究视阈,以农民工素质提升为研究的中心线索,对影响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通过实证研究致力于构建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培训模式。
详细介绍:
“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运作模式探究 前言 “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在2008年全面开展解放思想学习讨论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成果。在“双转移”思想的指导下,广东在随后推出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明确了“双转移”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内容。根据“双转移”精神,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要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双转移”背景下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运作模式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一、写作目的:为产业提升提供充足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何实施这一工程逻辑地成为有极强现实价值的命题,是本课题立意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二、写作思路:研究路径为:问卷与调查—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和培训机构的现状—农民工素质和培训机构的相关性分析—农民工素质和培训机构的特质与问题—新型农民工培训模式的构建—新型农民工培训模式的运行及支撑。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理论新: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公共政策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探讨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的必然性和具体策略视角新:本课题提出农民工素质提升必须由多方共建:政府主导、工会牵头、企业支持、高校实施方法新:本课题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取问卷调查法、实验法,特别是设置动态情景进行可行性、互证性研究。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课题探索并构建以政府和群团组织牵头,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校企合作的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培训模式,以及该模式运行机制和其所需协调机制等支撑系统构建,最终形成按目标、分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保障,灵活、多样、长效的农民工素质提升培训机制,从根本上改变转型期“招工难”和“就业难”相互交织的“有工无人做,有人无工做”现象,对使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变为劳动力资本,进而为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有一定现实指导意义的。

作品摘要

基于“双转移”的现实背景,本课题把农民工素质现状作为研究视阈,以农民工素质提升为研究的中心线索,对影响农民工素质提升的相关因素进行剖析,在对珠江三角洲的广州、中山、东莞、珠海、佛山、江门等地的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和其它各种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探索并构建一个以政府和群团组织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联动的校企合农民工素质提升的培训模式,以及该模式运行机制和其所需的协调机制等支撑系统...(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双转移”背景下中山农民工素质如何提升》,《中山日报》,2009-11-30。

参考文献

1、黄济《教育哲学通论》 2、郝德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 4、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 5、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6、黄楠森《人学原理》 7、《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 8、《广东省万名农民工和千家企业抽样调查情况报告》,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查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第449页。 9、郭燕芬:《广...(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 调查问卷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双转移”背景下中山农民工素质如何提升》 ■“双转移”背景下中山农民工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 实施“双转移”,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出的同时,高附加值、高科技的知识密集型企业必然日益增加,因而对职工素质的要求却会越来越高。这就必然要求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为产业提升提供充足的、较高素质的劳动力支撑,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山为此提出要加强城乡劳动者教育,争取成为全省首个省部...(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