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社会保障与农地制度联动改革:永久迁移之路 ——上海市外来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我们获取了有关上海市外来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最新的第一手数据。调研样本576,其中有效样本500,使得我们能在基本保证结果可信的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使用logistic和multinominal logit的方法,我们发现耕地对于迁移意愿影响的非单向性,并基于此结论分析了重庆户籍改革政策“先转户、缓征地”的合理性,也提出了自己的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春节临近,外地农民工返乡导致的城市半瘫痪状态引发我们对于农民工迁移的思考,并由此展开了对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调查。 在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背景下,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被划分为永久迁移和非永久迁移(包括暂时性的循环迁移等)。缺乏户籍制度所提供的社会保障,农民工迁移受到很大制约。同时,耕地作为社会保障的替代品,无法自由流转,使之无法作为一种资本带入城,从而也制约了永久迁移意愿。除了耕地和户籍以外,教育及是否“80后”等因素也会影响永久迁移意愿。 我们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开展了调查,获取了500个有效样本。先简单根据“是否希望一直留在上海”,界定了永久迁移意愿和非永久迁移意愿。并基于样本数据,从人口基本特征、经济情况、社会生活特征和融入程度指标四个方面,展现在沪农民工的真实生存状态。 在此之后,我们沿用之前对永久迁移意愿的定义,采用logistic方法考察了各因素对于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较高的融入程度以及今后让孩子留在城市的意愿促进了永久留沪意愿。此外,教育对于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呈V型。在控制了收入、年龄等一系列变量后,小学及以下学历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外来农民工仍然表现出更强烈的永久迁移意愿。我们认为,知识外溢、干中学效应以及与城市自身高技能劳动力的互补使得低学历农民工表现出强烈的永久留沪意愿;而对于信息以及高层次文化的追求使得高学历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也更强烈。另外,“80后”农民工表现出更强的永久迁移意愿 最后,我们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方法着重考察了耕地因素,发现耕地对于迁移意愿的影响不是单方向的。耕地促进农民工从不再迁移转向循环迁移,却制约其从循环迁移转向永久迁移。我们认为,在面临城市失业风险的背景下,耕地的潜在保障功能为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而促进农民工迁移至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然而,耕地无法作为一种资产带到城市,农民工又不希望失去有保障功能的耕地,使得耕地作为一种成本制约农民工从循环迁移转向永久迁移。 根据实证结论,我们认为,唯有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替代耕地的保障功能,“解放”耕地,自由流转的耕地才能成为农民工进城的资本,最终促进永久迁移。由此,社会保障与耕地需要联动改革。进一步,我们联系2010年重庆户籍改革,分析其思路的合理性,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同步完善地权和耕地流转市场,而与农民分享耕地流转和升值过程中的收益,并防止农地流失。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通过调研了解并分析影响上海市外来农民工永久迁移决策的因素,以指导未来城市化政策的制定。思路:在户籍制度背景下,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可分为永久迁移和非永久迁移(含暂时性迁移等)。通过调研,首先从描述性统计上观测可能与永久迁移意愿相关的因素。然后,通过logistic和multinominal logit回归,寻找明显影响外来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因素,并结合重庆政策实践提出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通过自行设计问卷并科学有序地进行调研,我们获得了最新的第一手数据。我们采用了logistic和multinominal logit回归,对迁移意愿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分类研究,这在国内同类研究中非常罕见。我们对现有理论中关于耕地功能的理论进行了实证验证,我们发现耕地对迁移意愿存在双向影响。据此对传统劳动力迁移模型中的建模方式提出质疑,并指出耕地等因素对迁移意愿的影响需要分段考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调研结果反映了目前上海外来农民工的生活工作情况。我们在实证上发现耕地对于永久迁移意愿存在双向影响。这意味着必须采取社会保障与耕地联动改革的政策措施,用城市的社会保障帮助农民工抵御城市就业风险,促进农民工非农就业,从而“解放”耕地,使其潜在保障功能不再成为弃地迁移的桎梏。以上这些就为重庆市户籍改革中先转户、缓征地的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其他大型城市的发展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作品摘要

在中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农民工向城市的迁移分为永久迁移和非永久迁移。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获取了500个有效样本。通过统计性描述和logistic方法,我们考察了各因素对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发现教育的影响呈V型以及。控制收入等变量后,小学及以下学历和大专以上学历的外来农民工仍然表现出更强烈的永久迁移意愿。此外,我们还发现“80后”农民工表现了更强的永久迁移意愿。最后,采用multinominal logit回归着重考察耕地因素,我们发现耕地对于迁移意愿的影响不是单方向的:耕地促进农民工从不再迁移转向循环迁移,却制约其从循环迁移转向永久迁移。我们认为,在城市存在失业风险的背景下,耕地的潜在保障功能为农民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险,而促进农民工迁移至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然而,耕地无法作为资产带到城市,农民工又不希望失去其保障功能,使得耕地作为成本制约农民工从循环迁移转向永久迁移。因此,唯有社会保障替代耕地保障,“解放”耕地,自由流转的耕地才能成为农民工可带走的资产,最终促进永久迁移。基于以上结论,我们分析了重庆户籍改革“先转户、缓征地”的合理性,并提出同步完善地权、促进耕地流转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①姚洋. 2000. 中国农地制度:一个分析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 (2):54–65. ②史清华. 2011. 农民工的生存、就业与发展——基于都市上海1446个农民工的调查. 上海交通大学工作论文 ③Moretti, Enrico. 2004. “Human Capital Externalities in Cities”[M] // J.V. Henderson and J.F. Thisse (eds.)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Volume 4: 2243-2291 ④Goldstein, Alice& Sidney Goldstein 1987, “Migration in China: Methodological and Policy Challenges.”[J] Social Science History 11(1):85-104 ⑤蔡禾, 王进. 2007. “农民工” 永久迁移意愿研究[J]. 社会学研究, (7):86–113 ⑥侯红娅, 杨晶, 李子奈. 2004.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7:52–54.

调查方式

自发组织前往上海市八个主要市区调研,走访街道、商铺,发放问卷、个别交谈并随机进行现场采访。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调研以上海为例探索了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因素。本文最重要的发现是,耕地对于迁移意愿的影响是双向的,即耕地会促进农民工从不再迁移转向循环迁移(circulation,与永久迁移相对应的暂时性迁移),却会阻碍农民工从循环迁移转向永久迁移。研究人口迁移的文献中,Goldstein(1984)提出,基于中国户籍制度背景,需要区分循环迁移以及永久迁移。实际上,农民工面临三种选择:不迁移(或迁回),循环迁移和永久迁移。现有的实证文献主要有两种思路,或是从农民工输出地的角度研究是否迁移,或是从农民工输入地城市的角度研究永久迁移。这些研究通常会用一些指标来度量迁移意愿,并构成0-1变量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这种做法总会使得三种状态中的两种混杂在一起,使自变量对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往往只是一种净效应。在研究永久迁移意愿的文献中,鲜有对耕地因素进行深入考察的。大多文献只是在计量模型中,纳入家乡是否拥有耕地、或是人均耕地拥有量等变量,有些文献甚至直接以是否愿意弃地来度量永久迁移意愿(蔡禾、王进,2007)。这种设定实质上假定了耕地与迁移意愿存在着单方向的简单关系。这种假设可能并不正确,在不同的迁移意愿之间,耕地的作用和影响方向可能不同。在现有关于农地的理论研究中,耕地的三种不同功能对永久迁移的影响存在差异:耕地作为生产资料,基于其上的农业生产收入可能成为迁移的机会成本;耕地天然具有的失业保障功能,可以为农民工提供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农民工到城市寻求非农就业(姚洋,2000);耕地在事实上被农民工视为一种资产,当其能顺利流转时,会形成有助于迁移的资本,反之则成为阻碍。对不同的迁移意愿,耕地的不同功能产生的影响存在差异。然而这些分析都停留在理论层面,罕有文献从实证角度验证其正确性。本项目所采用multinominal logit方法,允许在迁移意愿上存在多余两种选择,克服了现有永久迁移意愿研究文献中,必须将不同迁移意愿合并为两类的局限,使得对于各种因素影响力的估计更加清晰。同时,由于可以差异化估计出耕地对于不同迁移意愿的影响,从实证上对研究耕地的理论文献进行了验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