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分析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文采用2010年对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广州地区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而专业职业培训和从事行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力,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
详细介绍: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影响城市建设、和谐社会建设重要因素,2010年初,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首次得到了中央以及各界的重视。2011年春节过后“珠三角”遭遇“新生代民工荒”。基于此,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流动状况和回乡创业意愿有利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深入探讨他们的价值观念;而通过剖析对这二者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政策,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城市和农村得到更好的发展。本文采用2010年对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探讨广州地区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而专业职业培训和从事行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力,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

作品图片

  • 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目的:2010年初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首次得到了中央以及各界的重视。2011年春节过后“珠三角”遭遇“新生代民工荒”。为此,本文重点研究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回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2.思路:第一部分: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提出相关变量、猜想论点和检验模型;第三部分:通过基本统计初步验证猜想;第四部分:对猜想进行进一步检验;第五部分:对第四部分的结论进行总结和分析。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视角独特:2010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珠三角新生代民工荒”都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而目前研究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还是空白;2.方法先进:本文采用了二元模型来对基本猜想进行检验,并通过方差和分组回归来验证模型的稳定性;3.成果具有科学意义:作品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研究问题为近年来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政策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作品实际应用价值:2011年春节过后“珠三角新生代农民工荒”影响着“珠三角”社会经济发展,本文研究其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分析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流出“珠三角”或者返乡创业。2.作品的现实指导意义:新生代农民工在工作过程中的流动状况和回乡创业意愿的分析有利于了解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的群体,而通过剖析对这二者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合理政策,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作品摘要

本文采用2010年对广州外来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对广州地区外来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和家庭特征对其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影响不显著,而专业职业培训和从事行业对于新生代农民工回乡创业有着显著的影响能力,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没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关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获第十一届“挑战杯”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 获校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一等奖

参考文献

1.黄祖辉,刘雅萍.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51—59 2. 白南生,李靖.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J].管理世界2008(7):70—76 3. 符平,唐有才.倒“U”型轨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流动: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史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09(12):41—47 4. 陈波.风险态度对回乡创业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9(3):84—91 5. 雷育胜,王坤钟.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0):235—248 6. 王西玉,崔传义,赵阳.打工与回乡:就业转变和农村发展—关于部分进城民工回乡创业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3(7):99—108 7. 刘精明.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农民的职业流动研究[C]:李培林.农民工:中国进城农民工的经济社会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71—95 8. 孙良媛,李琴,林相森.城镇化进城中失地妇女就业及其影响因素—以广东省为基础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7(1):65—73 9. 黄平. 寻求生存的冲动:从微观角度看中国农民非农活动的根源[J/OL].2005-5-30 10. David A. Jaeger, Armin Falk, Holger Bonin, David Huffman,Thomas Dohmen, Uwe Sunde,2007,“Direct Evidence on Risk Attitudes and Migration”,IZA DP No.2655.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新生代流动人口”是由王春光研究员于2001年首次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流动人口的不断发展壮大,他们被赋予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称号——新生代农民工。王春光在2003年将其修正为两层含义,一是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与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指20世纪8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在社会阅历上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将其区别于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第二农民工指第一代农民工的子女),因为他们不是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在外出过程出生和长大起来的,而是介于第一代和第二代之间过渡性的农村流动人口。对这一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王春光研究员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时就同时率先提出了新生代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和城市融入问题。近几年来,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已经涉及了方方面面,如他们的价值观、就业、户籍、社会保障、教育等。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有些是纯理论型的,如罗恩立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问题初探:一个分析的框架》(载于《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3期),在述评西方就业能力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与研究对象的特性,提出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及宏观需求与政策因素三者互动的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理论框架,并进行因素整合分析,之后得出初步结论,提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相关建议;有些研究是通过调查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如雷育胜、王坤钟的《关于返乡农民工创业问题的实证研究》(载于《广东农业科学》,2009年第10期),是在调研实证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也有部分研究是通过建立计量模型,并结合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如白南生、李靖的《农民工就业流动性研究》(载于《管理世界》,2008年第7期),利用北京市700多名农民工就业史数据对其进城后的就业流动状态、原因和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考察了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收入等对流动结果的影响程度。然而,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和回乡创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国内的成果并不是太多,通过实证和建立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就更少,而且基本上研究的影响因素都比较相似,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培训、职业性质、工作时间、收入。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