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江苏省扬州、泰州两市44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小类:
管理
简介:
本文选取“融入”为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村级治理工作中的现况,交叉运用社会学和政治学理论和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收集第一手资料,从总体上把握了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的状况和程度,同时,对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程度的相关因素及差异性表现进行了“深描”,从中找寻出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的一般性规律及存在问题,并提炼出优化大学生“村官”深度融入村级治理工作的“654321”模式。
详细介绍:
从1995年江苏省丰县的“雏鹰工程”追溯起,大学生“村官”政策已走过十多年历程。十多年里,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对大学生“村官”寄予了足够的期盼和关怀。确实,大学生“村官”政策的推行,不论是在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方面,还是在推进农村治理方面,对于人才日益流失的农村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但正如任何创新一样,大学生“村官”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自其出现以来就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争议,争议各方都努力从其理论与实践中寻求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或证伪对方观点。而本课题不想延续已有的争议,只是试图通过实证研究,沿着村级治理这一路径对大学生“村官”的融入情况进行客观描述和分析,找寻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及存在的问题,促进大学生“村官”政策更好地得以落实。基于上述研究目的,本课题组从2010年3月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实地调查,课题组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扬州和泰州两市的176个乡镇中选取44个乡镇的434名大学生“村官”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在实际发放的434份问卷中,回收有效问卷422份,回收率为97.2%。同时课题组对样本中的434名大学生“村官”中的87人和7位乡镇领导干部进行了深度访谈。通过对问卷资料和访谈资料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村官”在融入扬泰地区的村级治理中正向效用占主流,这与目前学术界得出的结论有一些差异,但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注意到在大学生“村官”政策推行的实践中,由于大学生“村官”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评议和民主决策四个环节中的参与情况不同和其他原因,致使大学生“村官”融入村庄治理各个方面工作的程度有所区别。本课题正是在肯定大学生“村官”融入状况总体较好的同时,进一步研究其差异性表现,发现问题,进而寻求最优路径去减少问题的可能性诱因,以求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效应的最大化,并提出了“654321”模式。

作品图片

  •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江苏省扬州、泰州两市44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江苏省扬州、泰州两市44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江苏省扬州、泰州两市44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 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基于江苏省扬州、泰州两市44个乡镇的实证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两者的联系与对接是否能够或多大程度解决彼此的问题,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情况是一个重要指标。 基本思路:本作品选择“融入”为视角深入分析大学生“村官”在村级治理工作中的情况,通过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的交叉运用收集第一手资料,从总体上把握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的状况和程度,并对相关因素和差异性表现进行“深描”,从中找寻规律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654321”模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新颖独特的研究角度:以“融入”为切入点解剖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实施现状; 多元交汇的分析视野:借助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和多元视野进行多层次、多侧面的立体式诠释; 惟实求证的学术诉求: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法,尽可能真实地还原和解读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现状; 科学客观的分析工具:采用心理测量学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作为工具进行定性分析,保证结果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作品总结了苏中地区大学生“村官”融入基层民主工作程度的总体状况和差异性表现,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发现了需要改进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这些努力客观上具有下列价值和意义:第一,供相关政府部门决策咨询;第二,为高校做好源头工作提供参考;第三,为基层落实大学生“村官”政策提供借鉴;第四,为大学生“村官”政策长效机制的建立提供方法论指导。

作品摘要

本作品综合运用政治学、统计学、社会调查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致力于以“融入”为切入口,对扬泰地区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和个案访谈。调研结果显示,如果以融入方式、融入程度和融入效用作为一级指标,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融入方式的二级指标,以介入频次、介入深度为融入程度的二级指标,以主观感知和客观效用为融入效用的二级指标,经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当前扬泰地区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的总体状况较好,但在融入的深度上还有待深入。接着从丰富的样本数据中本作品又进一步甄别、提取了一些必要的信息进行解读和阐释,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扬泰地区成功的做法和需要进一步纠正的问题,并着眼于未来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长效推行提出了“654321”模式,即完善六大机制,建立五级联管,实行四种差别化使用,发挥高校三种功能,调动两个积极性,合力共趋一个目标。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10年12月获得XX大学第六届“动感地带•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调查报告得到了扬州市委组织部和泰州市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并将就报告中的对策建议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亮点数据和结论:来自苏南的大学生“村官”总体上融入评分低于来自苏北、苏中及外省2到4分;任职时间成为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程度的分水岭,任职时间“一年至两年”的区间是大学生“村官”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任职“两年至三年”者则在工作中发挥了最大效用;大学生“村官”融入村级治理工作与长效培训机制高度相关,而对岗中培训提出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俊兵.“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为例; 2.2010年江苏省委组织部、省委研究室课题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探究——以江苏省为例.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0。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3年,学术界对大学生“村官”政策进行了讨论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是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两方面入手,对大学生村官理论分析方面的文献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运用角色理论——于江,张水娟(2010)《大学生“村官”角色的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苏镇江地区为例》,运用制度性嵌入理论——马威理(2010)《大学生村官政策可持续发展途径探析——基于制度嵌入性的视阈》,运用公民社会理论——蓝楠,张锦高,陈燕(2010)《公民社会建设的战略研究——论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为》,执行偏差理论——王雅菊(2010)《我国大学生村官政策执行偏差研究——以陕西XX地区为例》,公共政策理论——金晶(2010)《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许多文章只停留在对相应理论的简单描述分析,一方面理论视角较单一,另一方面缺乏实证分析。最新的实证分析主要有:毛星芝(2010)《大学生村官培养机制研究——基于长沙市望城县的调查》、蔡杨(2010)《“大学生村官”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基于北京市百位“大学生村官”的调查》、张永华(2010)《“大学生村官”的主观幸福感——以凉山州“大学生村官”为例》,这些研究成果主要是针对问卷数据的绝对值展开简单分析的,尽管张永华的研究采用了幸福感量表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但是其调查对象主要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村官”,因此其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很小,其经验不利于其他地方借鉴和推广。 同时,这些相关研究还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一是研究问题的视角比较单一,这些研究分析有的是从政府角度展开,有的是从学校角度或大学生自身角度展开,缺乏综合性论述;应以大学生“村官”自身角度为主,综合政策本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对象和政策执行辅助力量四个角度综合分析。二是实证分析不够深入,实证调查对象较单一,很多论文只对大学生“村官”做了问卷调查,而对村干部、村民及基层民主建设等了解不够,没有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三是分析工具的科学性有待提升,很多论文仅仅采用基于问卷反映出来的数据,对于问卷未能反映的方面、问题与问题间的联系把握不够,更缺乏紧密结合统计学的数理分析。四是学科交叉融合分析比较少,尤其是社会学和政治学学科交叉分析大学生“村官”制度的相关论述比较少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