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起飞在大学校园:你准备好了吗?--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以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为依据,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
详细介绍: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能够有效预测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对其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具有以下理论贡献:首先,研究证明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在大学校园情境中同样具有预测力,扩大了该模型的适用范围;其次,和以往多将新生作为被动个体的研究方法不同,本研究将新生作为积极的个体,着重考察新生个人通过自身努力来增进适应,从而增强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机制;再者,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整体环境或者教学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而本研究则提供了从组织层面出发来研究新生适应的全新视角。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富有以下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首先,研究充分揭示了在我国高校情境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与其入学适应性过程之间的作用关系及其内在机制,为系统化、有针对性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奠定了基础。再者,研究还从新生入学适应模型和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我国大学校园实际和国内外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助力新生起飞的系统建议。

作品摘要

如何让大学新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使其在新环境中形成健康的心理,获得满意的表现,已成为大学教育管理和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探索性研究为先导,以验证性研究为支撑,采用跟踪调查的方法,考察影响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和行为表现的因素。研究表明,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可被用于检测大学新生的入学适应状况。具体而言,新生的入学适应水平(自我效能、社会接受、角色清晰)对其一般生活满意度、抑郁、学术表现和社会活动表现有重要影响;新生的个人主动性(信息寻求、反馈寻求、关系建立、积极框架)能够有效预测其入学适应水平。以此为基础,研究者从高校与学生互动的原理出发,结合大学校园实际和高等教育经验,提出了帮助大学新生提高入学适应水平,助力新生起飞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获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教育类特等奖 作品获北京大学第十八届“挑战杯”系列赛事跨学科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探索性研究部分即将发表:李宜轩, 陈琨, 姚翔 & 王奕.(2011).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状况研究——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理论的校园探索.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审稿已通过.

参考文献

核心参考文献: [1] Ashford, S. J. & Black J. S. (1996). Proactivity during organizational entry: the role of desire for control.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 199-214. [2] Bauer, T. N., Bodner, T., Erdogan, B., Truxillo, D. M. & Trucker, J. S. (2007). Newcomer adjustment dur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antecedents, outcomes, and method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3, 707-721. [3] Feldman, D. C. (1981). The mutiple socialization of organizational member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6, 309-318. [4] Fisher, C. D. (1986).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an integrative review. Research in Personnel and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4, 101-145. [5] Saks, A. M. & Ashforth, B. E. (1997).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making sense of the past and present as a prologue for the future.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51, 234-279.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书报刊物。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大学新生入学适应已逐渐成为研究与管理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如何帮助新一代大学新生克服“新生综合征”,使他们的大学生活能够顺利起飞,毕业后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才,不仅是各所高校的工作重点,更是高等教育业乃至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期冀所在。 以往对该领域的研究明显地囿于三大问题:其一,将新生适应笼统地看作一个变量或单独抽出一个维度加以考量,缺乏对影响新生心理健康和在校表现的内在机制的细致探究,难以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例如,有研究表明,大学新生的学业自我效能与他们的健康水平和学业成就正相关(Chemers & Garcia, 2001);角色适应性好的大学新生心理更健康(司秀玲, 2008)。以上研究仅关注新生适应的某个特殊维度,缺乏对新生适应多个维度的综合考量。其二,将新生入学教育看作是一个高校单向地作用于新生、使后者社会化的过程,忽视了新生个人的主动性、新生与高校之间的互动,导致新生入学教育普遍反馈效果不佳。例如,有研究仅从高校维度出发,来探索最佳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贾咏梅, 2006)。其三,仅注重考察年龄阶段不同导致的变化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而较少研究大学这样一个特殊的组织机构对大学新生发展产生的影响(Aldwin, Yancura & Boeninger, 2010),从而难以说明大学在新生适应过程中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对而言,工业组织关于新成员适应的研究更加具有指导和借鉴价值。在工业组织心理学中,已经开发出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衡量适应水平的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建构出了组织新成员社会适应模型(Bauer, Bodner, Erdogan, Truxillo & Trucker, 2007)。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还十分注重组织这一特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以及个体在适应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有鉴于此,本研究首次将组织成员社会化适应模型引入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研究,着力探究新生适应的内在机制,关注新生个人主动性对适应水平的影响,以期实现新生入学适应教育的有的放矢。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