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建设模式的探究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管理
- 简介:
- 为解决现有保障性住房模式下的选址偏远、资金投入不足和土地供应紧缺等问题,本文结合社区商业与保障性住房用户相互需求的关系,试图构建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的新模式。即: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政府和商业地产商合作,对土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从而分别实现政府和开发商,保障性住房住户和社区商业的双赢,为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改善民生、增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新途径。
- 详细介绍:
-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成为当今热点之一。但在建设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在选址、资金投入和土地供应等方面问题突出。在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社区商业与保障性住房用户相互需求的关系,试图构建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政府和商业地产商合作,将会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对土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从而分别实现政府和开发商,保障性住房住户和社区商业的双赢,为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改善民生、增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新途径。该模式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探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模式为保障性住房建设提供新思路。 思路: (1)相关文献资料的研读。 (2)界定基本概念,明确假设前提,结合问卷,明确相互需求的关系确立依据。 (3)设计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建设的新模式并细致阐述。 (4)探讨模式的意义和具体应用,用成本分析作为必要的辅助手段。 (5)得出结论:这一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的建设模式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①符合时事热点,秉承严谨和慎重的态度,借鉴学者研究,发现保障性与商业地产的结合点,创新地提出新模式。 ②多角度研究,以理论为依据,以前人研究成果为依托。还运用了问卷调查所获得的一手资料补助分析。思路严谨,具有可靠性。 ③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优势,有效地缓解政府建设保障性住房的资金压力,有效地解决保障性住房“边缘化”问题,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实现政府和企业(开发商)的双赢,居民与社区商业的双赢。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本文研究发现了商业土地被忽略的价值,能新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发现了商业地产和保障性住房的结合点,对其相互促进开辟了思路。同时,在城中村改造,旧城改造,新城规划建设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作品摘要
- 在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问题成为当今热点之一。但在建设过程中,保障性住房在选址、资金投入和土地供应等方面问题突出。在解决这三大难题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社区商业与保障性住房用户相互需求的关系,试图构建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的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业地产与保障性住房结合,政府和商业地产商合作,将会充分利用土地价值,对土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从而分别实现政府和开发商,保障性住房住户和社区商业的双赢,为我国当前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模式提供新思路,为改善民生、增大社会和经济效益提供新途径。该模式在旧城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获得校级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 谷俊青. 2007-2009年国家推出的保障性住房政策——2007-2009年保障性住房实施效果评价及政策建议(连载一)[J].中国建设信息2010(2):47-49. [2] 郑思齐、张英杰.保障性住房的空间选址: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中国现实[J].现代城市研究2010(9):18-22 [3] 杨赞、沈彦皓. 保障性住房融资国际经验借鉴:政府作用[J].现代城市研究2010(9):8-12 [4] 陈杰.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供给与融资:回顾与展望[J].现代城市研究2010(9):13-17 [5] 苏多永、施允鹏.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框架设计[J].中国房地产2010(1):75-76 [6] 濮励杰、张润森.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机制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0(9):23-27 [7] 苏多永、张玉香.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原因与建议[J].上海房地2010(3):23-25 [8] 冯念一、陆建忠、朱嬿.对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的思考[J].建筑经济2007(8):27-30 [9] 李晶.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未来[J].海内与海外2010(12):24-28. [10] 辛宁. 北京城市社区商业发展研究[J].商业流通2008(12):17-18. 人民网. 2011年中国保障房供应有望超商品房[N].2011-3-10. 人民网.解析“十二五”中国保障房建设5大问题[N].2011-3-11
调查方式
- 走访、问卷、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从国际经验的角度来看,马庆斌(2010)总结了美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提出我国应完善房地产市场,建立保障性住房的市场运作模式;杨赞、沈彦皓(2010)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作用,为我国政府明确责任、更好地处理保障性住房融资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建议。 从保障性住房规划的角度来看,郑思齐、张英杰(2010)讨论了低收入住房空间布局的理论基础以及国际经验和教训,在分析目前我国城市中保障性住房空间选址所存在的问题及背后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从保障性住房融资的角度来看,杨赞、沈彦皓(2010)强调了政府在保障性住房融资中的作用是确保资金持续投入的关键;陈杰(2010)分析了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投融资来源渠道和规模,提出未来我国保障性住房需要积极探索投资新路;苏多永、施允鹏(2010)对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框架做出了构想。 从保障性住房管理的角度来看,濮励杰、张润森(2010)基于保障性住房视角下的土地储备制度缺陷分析,从规划、融资、监控、参与和法规等方面提出了构建保障性住房的土地储备机制思路和对策。 从目前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问题角度来看,苏多永、张玉香(2010)认为制度的缺陷和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是造成目前保障性住房供给不足的原因;郑思齐、张英杰(2010)认为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的不合理有可能产生负面的社会经济效果;谷俊青(2010)认为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房源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和缺乏退出机制仍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程中所需要面对的四大难题。 从社区商业发展动因角度来看,辛宁(2008)认为发展动因来自三个方面:第一,社区商业的自身商机和政府对社区服务体系和建设的重视;第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第三,零售业发展重心由中心商业区转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