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业信贷投放与农业增长因果关系实证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文利用1990-2007年哈尔滨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以及农业贷款增长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显示:哈尔滨市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作用并不显著;农业经济发展和三农政策对农业贷款的增加有积极的作用。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为增加农业贷款的数量和提高农业贷款推动农业发展的质量创造条件。
详细介绍:
我们的选题旨在通过哈尔滨农业信贷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实例分析对国内农村信贷具体运作模式的分类和比较,分析现有国内农村信贷运作模式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国内农村信贷运作模式的创新必须解决信贷行为商业化、资金来源多样化、利率标准市场化、风险控制系统化、信贷监管差别化、模式发展规范化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需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经济增长 本文运用哈尔滨市的经验数据,检验农业贷款在农业增长中是否存在着如前所述的低效率现象,并对其可能的原因作出一种尝试性解释,并给出如何避免低效发生的建议。同时对农业贷款的增长因素作出推测并检验,为农业贷款这一稀缺资源的供给增加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认为,应加强农业贷款转化为农业投资渠道的管理,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促进保险的快速发展,真正形成从农业贷款到农业投资的高效转化机制,实现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稳定增长;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支持农业产业化来从根本上解放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研究清楚农业信贷投放于农业增长关系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政府制定促进农业增长的最优政策组合。因此本项研究有重要的政策和实践意义,其研究成果对于政府有关部门与农村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作品摘要

本文运用计量方法分析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增长的影响以及农业贷款增长的影响因素。检验农业贷款在农业增长中是否存在着低效率现象,并对其可能的原因作出一种尝试性解释,并给出如何避免低效发生的建议。同时对农业贷款的增长因素作出推测并检验,为农业贷款这一稀缺资源的供给增加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我国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应为增加农业贷款的数量和提高农业贷款推动农业发展的质量创造条件。应加强农业贷款转化为农业投资渠道的管理,防止农业贷款用于农业发展以外的用途。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制度和农业经营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金融的法规制度,完善农村金融的市场体系,促进保险的快速发展,真正形成从农业贷款到农业投资的高效转化机制,实现农村资金的高效配置,从而进一步推动农业的稳定增长。支持、鼓励、引导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增加农业生产性投资,引入优良农作物品种,高新耕种、养殖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大政府对农业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绩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刘树军 《新疆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研究》[D] 20070501 2. 王作龙 杨兴文 《哈市农业产业化的观察和思考 哈尔滨日报》[N] 2004年12月20日 3. 项桂英 静波 《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经验悖论及原因分析》[D] 1008-9306(2007)01-0019-04 4. 魏君英 师文明 《农业贷款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 1671-6523(2010)04-0012-03 5. 张新平 《经济增长与贷款增长因果关系的实证分析-基于湖北的数据》[J]1007-4538(2008)04-0054-02

调查方式

本文利用1990-2007年哈尔滨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计量方法分析。数据来源为1990-2007年《统计年鉴》、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中国人民银行网站等。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经济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资本投入的增加和资本产出率的提高。索洛模型(1956)将人均产出设为人均资本的函数,人均产出随着人均资本的上升而增加。 关于农业贷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主流观点是农业贷款对促进农业经济增长非常重要。如哈索蒂(M.Hasody)认为,由于大多数农民属于小农,提高他们的经济水平应该通过政府发展和组织对小农的贷款来达到;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也认为,农民需要的资本远超过他们能进行的储蓄,信贷对于小农业和小工业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托达罗(M.P.Todaro)在对美国和西欧经济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后认为,发展中国家政府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Binswanger和Khandker(1995)运用印度农户的平均的平行数据对其正式金融形式贷款的经济效果进行了估计,他们发现这些贷款显著提高了贷款农户的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社区的发展;Pitt和Khandker(1988)估计了孟加拉几个正式金融形式的信贷项目的经济效果,发现借贷对许多农户的产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金刑平(2001)的报告对农业信贷投入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作为农业投入主渠道之一的农村金融部门,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研究也发现,当前农村经营机制滞后、信贷结构机制僵化和利益补偿机制不健全等因素导致了农业信贷总量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偏差等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影响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此,金刑平提出必须从机制设计入手,提高农业信贷的有效供给。 资源唯有具备更高的产出弹性和更高的利用效率才能满足需求,然而国内外的诸多研究表明,农业部门的资本投入特别是农业贷款对农业产出的增长效率低下。Koester(2000)认为,经济转型国家由于缺乏有效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国家的财政、金融部门对农村资金的配置效率很低。张杰(2003)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往往承担着农业贷款的职责,尽管利息越来越低,贷款对刺激农业发展的效果却并不理想。项桂英和静波(2007)的研究甚至表明,农业贷款对农业增长的产出弹性为负,农业贷款的增加对农业增长并没有产生积极的作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