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以北京七校人力资源行业相关专业为例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管理
- 简介:
- 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人力资源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以期填补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微观研究领域内宽口径衡量所带来的行业适配度缺失。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专员胜任力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企业问卷,得出人力资源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力资源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量表》。
- 详细介绍:
-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的难题,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问题至今仍未能突破瓶颈。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其就业问题也关乎整个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持续性。然而,目前理论界从宏观体制层面谈论的解决办法并不能从实质上指导微观个体的行为,因此对于及时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从一个更加实际的角度进行探讨。 近些年来,该领域内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以及利用实证研究方法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微观症结研究,开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也证明了学界从宏观视角转向微观分析的研究历程。 可惜的是,目前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仍然不甚成熟,尤其是对于行业领域差异化的竞争力区分度不够。不得不承认,不同的领域、行业甚至的工种都会带来对工作者不同的需求,因此如果一味地追求普适性的衡量标准,就无法对个体的选择做参照。 因此,本研究立足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领域及其已有研究基础,细化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源行业入手,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分析法,利用胜任力模型理论、层次分析法理论 ,借助EXCEL、SPSS等分析软件,深究特定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并对目前大学生在该领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本次研究成果将以人力资源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量表、北京七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报告等形式展示。以期对选择人力资源行业作为未来发展领域的学生、社会人士提供可靠的评估标准,并增强其对自身的认识。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助于改善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大学生竞争力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践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的掌握是重要且基础的环节。由此,为建立科学实用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本研究选取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研究的行业对象,调研确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求,进而开发出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量表工具,考察样本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分析二者之间的差距,提供相关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本研究在仔细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同时,特别重视实证环节:进行企业调研以获取雇主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需求,以胜任特征理论为依据建立行业导向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模型,以自陈式量表为工具考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 研究弥补了我国相关研究与实证脱节、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缺陷,并首次针对HRM这一具体行业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及相应评价工具,保证了成果的科学性和重复操作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大学生就业难已是热点问题,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改善现状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构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考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重新设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方案,具有高度指导意义。 成果应用上,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量表工具可以为相关学生及雇主所用,降低学生择业和雇主聘用的成本;另一方面,学校可利用量表工具甄别出起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短板所在,改进培养方案。
作品摘要
- 本文从微观角度出发,建立在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深入分析人力资源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现状,以期填补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微观研究领域内宽口径衡量所带来的行业适配度缺失。通过建立人力资源专员胜任力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企业问卷,得出人力资源行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人力资源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量表》。并通过对北京七高校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得出以下结论:企业更加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整体与就业行业选择相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自测能力结构体现人际能力突出与个人核心能力缺陷;积极的课外活动有助于行动力以及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学校对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方面存在责任。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暂无
参考文献
- 1.David Rae. Connecting enterprise and graduate employability: challenges to the higher education culture and curriculum[J]. Education þ Training, 2007, Vol. 49 (No. 8/9): 605-619. 2.Stephen Fallows C S. Building employability skills into the higher education curriculum: a university-wide initiative[J]. Education & Training, 2000, VOL.42(NO.2): 75-82. 3.Yorke M K P. Employ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J]. Learning and Employability Series, 2003, (ESECT:LTSN Generic Centre). 4.Christine Overtoom. Employability Skills:An Update[J]. ERIC DIGEST, 2000, EDO-CE-00-220. 5.Harvey Lee. On employability[J]. The Higher Education Academy. 6.赵志川,陈香兰.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4): 60-63. 7.周宇. 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2): 79-80. 8.赵东. 通过强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 教育与职业, 2006, (17): 63-64. 9.楼锡锦,周树红,吴丽玉.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J]. 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3): 49-52. 10.李正卫,傅剑,裘颖.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1): 30-35.
调查方式
- 1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有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进行了梳理与总结 2问卷调研分析法:由《人力资源专员从业技能调查(专家问卷)》 和《人力资源专业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评价量表》 两部分组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国外研究 把握就业竞争力的定义是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研究的基础。不同的研究成果中,就业竞争力的定义体现出导向相似、细节有别的情况,都含有如下三个特征:(1)就业竞争力是一组技能、知识和个人特征的集合;(2)就业竞争力的内容是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动态更新的;(3)就业竞争力面向的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就业结果和质量只是这一过程的副产物。 国际上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角度是如何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有研究发现,高等教育背景只能是大学毕业生在短期失业群体中占据就业优势,而在长期失业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并无优势。[6]由此,一个终身学习导向的就业竞争力引起人们的重视,而这种就业竞争力与良好的学习能力(good learning)密切相关。[3]而在培养学习能力这一方面,高等教育是非常基础且重要的一环。[6] 考虑到不同职业领域对教育背景和文化认同的要求不同[7],这些研究都陈述了就业竞争力与就职行业紧密联系的观点。因此虽然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界定基本统一,大部分旨在提供解决方案的研究都面向不同的专业领域(如艺术设计[8]、图书馆信息管理[9]、IT[10]、医护、休闲、运动和观光[11]等)展开调研及实践,考察并提出在该领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组成部分、评价方法和教育培养方案。 2.国内研究 相较于国外学者,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数量上较少,内容上较零散,偏重理论上的探讨,研究重点仍然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界定以及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但鲜有涉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实证或调查研究,更没有成果完整地包含从评估体系构建到培养方案设计再到方案推广的整个过程。[12-14] 国内多数学者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2] 另外一个研究角度则是通过实证研究,考察我国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以确定可以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同时,很多研究也表明了对国内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培养体系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