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富士康事件”中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问题——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小类:
管理
简介:
进入2010年以来,富士康集团连续发生13起员工自杀事件,共造成10死3伤。在过去的3年中,富士康也曾多次发生员工自杀事件,这不仅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与个体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和生存困境,也暴露出企业组织行为的缺陷。而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的一个方法就是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这对员工个体及企业的组织行为上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角度分析了此次事件,并提出了员工和企业两方的解决办法。
详细介绍:
进入2010年以来,富士康公司发生连续多次发生员工自杀事件。本文认为这与富士康员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来看,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员工个体的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并从上述三个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加强员工主观幸福感培育的对策建议。 全文结构: 1.引言 2.什么是主观幸福感 3.关于“富士康事件”问题的提出 4.关于个体的研究——影响富士康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5.关于群体的研究——新生代民工的共同心理特征 6.关于组织行为的研究——富士康的制度弊端 7.提高员工主观幸福感,尽量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8.尾言

作品图片

  • “富士康事件”中员工的主观幸福感问题——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从主观幸福感角度研究富士康公司发生连续多次发生员工自杀事件背后的组织行为学解释。 2.本文认为这与富士康员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来看,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员工个体的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并从上述三个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加强员工主观幸福感培育的对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属于主观幸福感和组织行为学范畴的研究。论文设计还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和政治经济学等学科知识。 2.研究切入点是近一年所发生的富士康员工连续跳楼事件。并主要从主观幸福感和组织行为学两个社会科学角度进行研究解释。 3.不仅从主观幸福感和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了“富士康事件”,而且还结合了社会学中的“自杀论”、“道德操纵论”与政治经济学中有关“宿舍劳动体制”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通过提出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的途径尽量避免此类悲剧再次发生,对员工个体及企业的组织行为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结合新生代民工群体的心理特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要与企业组织一道共同提高主观幸福感,实现由孤独的漂泊者向自立、自信的强者的转变。

作品摘要

进入2010年以来,富士康公司发生连续多次发生员工自杀事件。本文认为这与富士康员工主观幸福感的缺失有密切的关系。结合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框架来看,影响他们主观幸福感缺失的因素可以从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三个角度进行考察。在综述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员工个体的几个因素是如何影响主观幸福感,并从上述三个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加强员工主观幸福感培育的对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李连杰.从“富士康事件”看员工自杀心理及其预防[J].社会心理科学.2010(8). 2.[法]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M].商务印书馆,2001. 3.[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九州出版社.2007. 4.李洪梅.从“富士康事件”看新生代农民工被边缘化——兼谈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紧迫性[J].中国集体经济.2010(8). 5.徐道稳.生存境遇、心理压力与生活满意度——来自深圳富士康员工的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10(4). 6.任焰、潘毅.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J].社会学研究.2006(4). 7.[美]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企业的人性面[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 8.冯骥 苗元江 白苏妤 杜夏华.幸福指数与幸福管理[J].企业活力.2009(3) 9.孙超.关于企业管理及企业文化的思考——以富士康公司为例[J].经济师.2011(1)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生活质量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心理学研究不再仅仅局限于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状态,研究者们也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进行了大量研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作为对心理学过度强调消极状态下的心理反应的修正而发展起来的。 Dodge的幸福理论提出已有70年的历史,关于个人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的研究亦是心理学界重视个人生活质量研究的一个明显标志,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外学者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简单描述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人口统计项目;第二阶段是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文化研究,并建立了相关的理论;第三阶段则是研究方法的探索。国内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虽晚,但近年来关于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已初见成效,这些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主观幸福感的定义可以从该领域的一些研究中获得。Diener (1984)提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稳定性。尽管这些特点有助于对这一研究领域进行界定,但它们并不能作为主观幸福感的完整定义。Veenhoven (1984)将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 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学的一个专门术语,它专指评估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它是由需要、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 being,)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早期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对消极心态和病理心态的研究.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逐渐开始盛行。西方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研究的描述阶段和理论建构阶段。目前己经进入了理论深化阶段。而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尚处于起始和探索阶段.对实证方面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