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研究--基于四省七市十二所中小学715份数据分析
小类:
教育
简介: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研究旨在探究十年课程改革后,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研究调查了北京、江苏、河南和安徽四省七市共十二所学校,发放问卷八百余份,对学习方式进行方差分析、回归和匹配。针对结果,本研究从提高对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重点支持薄弱环节、提高家长的意识、提高教师能力、重建课程架构以及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详细介绍: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改革前,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效率低;历经十年课程改革后,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如何,是否达到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出现了怎样的问题,又该如何应对?本研究正是基于上述问题,展开了对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调查,期望能够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首先,本研究选取安徽省两所学校作为前测试点;之后在河南省内分别选取市县乡三种类型的中小学为省内样本,从市县乡的角度分析不同层次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最后选取北京市、江苏省和河南省同程度的中小学为省间样本,从地域的角度进行分析。本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715份,先进行整体分析,并探究地域、城乡之间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通过对五种学习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学习方式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数学模型,以帮助对五种学习方式进行预测;最后,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探讨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不理想,尚未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重点应放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和初中生学生身上;应以提高家长理念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教师素质仍是重中之重。 针对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提高对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重点支持薄弱环节、提高家长的意识、提高教师能力、重建课程架构以及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研究旨在分析十年课改后,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并分析是否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 研究思路:1.整体分析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现状,并探讨城乡和地域差异;2.分析学生学习方式现状中存在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基本信息与学习方式的分析,得到学习方式的影响因素;4.结合调研成果和理论研究寻找解决相应问题的解决策略;5.通过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对比,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针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测量工具有效性:通过专家访谈、前测,保证了其信效度; 样本选取科学性: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有效样本达715份; 数据分析严谨性:应用差异检验、逐步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 改进建议针对性:针对数据结果结合课改提出相关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理论方面:本研究以学习方式为立足点,揭示课程改革现状。通过调研,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寻找完善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同时通过地域差异和城乡差异的对比分析,探讨课程改革中所反映的教育公平问题。 实践方面:采集关于基层教育现状信息,为师范生毕业从事教育事业收集一线资料;同时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来为免费师范生的培养方针献计献策。

作品摘要

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研究旨在探究十年课程改革后,中小学生的学习方式现状,期望能够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首先,本研究进行了前测、省内调研和省间调研,共走访四省七市十二所中小学,收集有效问卷715份。先进行整体分析,并探究地域、城乡之间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通过对五种学习方式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学习方式的显著影响因素;并通过逐步回归,构建数学模型,以帮助对五种学习方式进行预测;最后,将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探讨教师教学方式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研究型学习和合作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并不理想,尚未达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革重点应放在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和初中生学生身上;应以提高家长理念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增强教师素质仍是重中之重。 针对分析结果,本研究从提高对学生学习方式重要性的认识、着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重点支持薄弱环节、提高家长的意识、提高教师能力、重建课程架构以及完善免费师范生培养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2011年校级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 2.马健生.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7(07). 3.乔锦忠.当今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两个主要障碍[J].人民教育,2007(1). 4.孙智昌.学习方式:理论结构与转变策略[J].教育学报,2010(06). 5.李芒.技术与学习[M].科学出版社,2007. 6.张亚星. 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形成与政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07,(6):37-38. 7.王坦.合作学习简论[ J] .中国教育学刊, 2002(1). 8.施良方.学习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9.谭顶良,周敏.学习方式的转变:热点冷观[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 10.庞维国.研究性学习:教育心理观[ J] .课程•教材•教法,2003(3).

调查方式

本研究属于教育科学研究的范畴,主要采用定量研究,通过问卷来进行测查,同时也采用定性研究为辅助手段,包括问卷调研法、文献分析法、实地研究法、深度访谈法。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现状: 随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开始探讨培养学生的模式,分析如何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也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课程改革的浪潮,对学习方式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研究。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在课程方面提出“美国学生在4、8、12年级毕业时有能力在英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和地理学课内容方面能应付挑战”, 强调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保证每个孩子的发展;英国在1988年颁布了《教育改革法》,首次提出推行国家课程、制定标准,在1999 年颁布的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中强调:四项发展目标、六项基本技能、四方面共同的价值观;日本每十年更新一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2002 年实施的新课程,力求精选教学内容, 给学生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韩国1997 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强调实验、学习、讨论、自由活动、社会服务等亲身体验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入“区别性课程”,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 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由于基本国情的不同,国外学者相关研究的角度更多地放在学生学习的分类研究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上,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也有一定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国内研究现状: 研究作者于2010年6月24日登陆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Web),以“课程改革”并含“学习方式”作为关键字进行检索,检索结果显示相关文章已达4千余篇,研究学者们关注的角度大多集中在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有学者研究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研究,以及新课改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等,但研究视野较窄,数据调研也不够充分。 通过分析这些类似的文献(如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研究)我们发现,相关学者更多地进行了简单的现状描述或者对比研究,很少有学者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来揭示问题。同时,还有些学者主要揭示了问题,但是他们的研究主要以访谈法和观察法为主,缺乏确实的数据支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