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金融危机以来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持续波动,已经对经济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稳定物价已经成为了政府工作的重要目标。论文立足社会实际,以2008-2010年36个月度的国民经济数据为基础,在经济理论支撑下运用数理模型对我国物价指数变动问题进行了科学探索,分析了近期物价变动的主要因素,并对“十二五”前期我国物价变动趋势进行预测,据此提出相关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受宏观经济发展、国际因素及国内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物价持续波动,已经对经济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为了研究近期物价变动的原因,预测“十二五”前期我国物价变动趋势,对相关政策作出调整建议,论文选取衡量物价变动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0年共36个月的月度数据做实证研究,以总供给—总需求均衡模型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其中的主要因素,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根据误差修正模型(ECM)预测“十二五”前期CPI的变化趋势,并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背景。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波动频繁,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分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温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稳定物价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第二部分:理论与文献综述。介绍了本文建立数理模型选择变量的经济学基础,以及对金融危机以来物价变动影响因素的现有文献考察。第三部分: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将所选变量归纳为总供给与总需求两个综合因子,并从中提取载荷值较高的变量进行后续研究。第四部分:VAR模型。在保证变量数据平稳性的基础上,进行协整分析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探寻各变量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及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VAR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以更好得解释变量对CPI的动态影响及贡献度。第五部分:物价变动趋势预测。本文采用精确度较高的VECM模型对我国2011年1月到12月的CPI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检验现行宏观经济政策的运行效果,并为以后物价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第六部分: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发现,我国此轮物价变动主要由国际因素引起,为输入型的,同时预测2011年全年的CPI将稳定在略高于5%的水平。据此,我们在外汇管理、调节进出口贸易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十二五”前期国内物价稳定,保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旨在通过定量分析确定金融危机以来影响物价变动的主要原因,预测“十二五”前期我国物价变动趋势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论文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为研究对象,将2008-2010年的36个月度作为考察期,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变量,建立VAR模型,并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采用误差修正模型(VECM)对CPI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最后提出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把CPI放在国民经济宏观框架下,多角度分析其历史变动和趋势,填补了政策研究空白; 2.关注金融危机后我国物价的变动,将2008-2010年36个月度作为考察期,此阶段的物价变动具有特殊性,对今后我国调控物价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3.以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为理论基础,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研究,更具科学性; 4.对CPI未来走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模型分析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物价稳定作为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结合我国当前的具体实际,对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数理模型相结合,分析各因素对物价的影响轨迹及贡献程度,探索影响物价变动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因素,为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而对CPI未来趋势的预测,则检验了已经出台的调控政策的实施效果,并为以后抑制物价波动提供经验性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至今,受宏观经济发展、国际因素及国内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物价持续波动,已经对经济稳定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带来了不容小觑的影响。为了研究近期物价变动的原因,预测“十二五”前期我国物价变动趋势,对相关政策调整提出建议,论文选取衡量物价变动的重要指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研究对象,对2008-2010年共36个月的月度数据做实证研究,以总供给—总需求均衡模型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提出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因素,并运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其中的主要因素,建立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分析,根据误差修正模型(VECM)预测“十二五”前期CPI的变化趋势,得出结论: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变动主要来自国际因素的影响,一方面通过国际贸易直接影响总供给从而引起物价变动,另一方面从货币角度和成本角度影响物价。最后根据物价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从宏观调控、外汇管理、产业结构和对外贸易等角度对宏观经济政策提出相关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M2、贷款余额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MPI、API、PPI、社会消费品总额、工业品增长率和GDP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网站;外汇储备数据来自外汇管理局网站;财政支出数据来自财政部网站;职工工资数据来自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进出口差额数据来自海关总署网站。 2.黄达.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王明舰.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分析——经济计量方法与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调查方式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物价变动在一般作用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特殊性,国内外学者已经做出了一部分研究。从总需求的角度,赵昕东、耿鹏(2010)认为截至2010年1季度,导致价格变动的原因主要是需求冲击和货币冲击。其中,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张玮、苏珺(2010)认为货币供应量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内都对物价具有系统性影响;Swanson(1998)以及Dutkowsky and Atesoglu(2001)都利用协整检验的方法得出结论:通货膨胀与货币供应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吴剑飞、方勇(2010)基于新开放宏观经济学(NOEM)框架分析了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发现新开放宏观模型对中国的通货膨胀有较好的解释力,货币供应量无论是在长期还是短期都是诱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高瞻(2010)通过VEC模型检验在引入汇率因素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变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认为外汇储备变动可以通过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通货膨胀产生影响。而从社会消费需求角度,陈建奇、张原(2009)通过对消费总量与物价水平的实证分析,发现物价上涨及消费支出总量同向波动。 从总供给的角度,段瑞君、王风云(2010)运用状态空间模型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对供给因素对物价变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原材料成本对物价变动的影响最为显著,工资次之。其中,工业生产方面,萧松华,伍旭(2009)通过对PPI引导CPI变动的理论阐述和实证检验,认为PPI可以作为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黄秀梅(2010)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与能源价格两者存在显著的长期均衡关系,但两者互相强化、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并不存在;张翼(2009)发现期货价格指数可以作为通货膨胀预警和宏观经济监测的先行指标。而在农业生产方面,王小宁(2009)通过分析通货膨胀构成要素,认为农产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表现形式,也将成为通胀压力释放的突破口。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李薇薇(2009)研究发现我国物价水平与国际价格存在一致变动的趋势,并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覃玉婷(2009)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发现其对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相关产业及高能运输业影响程度很大;而朱启荣(2009)认为出口、进口和贸易顺差增长均推动了我国CPI上涨,其中贸易顺差对我国CPI影响作用最大,进口的影响次之,出口贸易的影响作用最小。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