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新兴网络应用服务SNS网站把人际传播带入社交网络化时代,其“实名制”特点将人们现实人际关系重建到网络平台。大学生的SNS人际传播最具代表性,因此本研究选取中国大学生注册人数最多的“人人网”为研究个案,以北京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注册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深析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进而为廓清SNS网站对人际传播的价值,理解“新生一代”人际交流方式提供借鉴意义。
详细介绍:
自2006年开始,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网络社交服务)成为了网络上新兴的应用服务之一。其最大的特点“实名制”改变了虚拟网络的传统观念。社交网站将人们现实的人际关系模拟或重建到网络平台,并还原了真实的传播情景。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一种新媒介产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它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种媒介本身对于人们行为、社会交往、生活方式的改变。 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社交网站对他们的人际传播影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大学生注册人数最多的“人人网”展开个案研究。本调查以首都大学生为研究总体,以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注册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其使用人人网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经过数据统计,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人际传播效果进行探析。 本文以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为参考依据,吸收和借鉴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结合文献研究,发现SNS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模式。它不同于面对面的丰富人际交流,也不同于虚拟的匿名社交,而是将人们现实人际关系在线上加以延伸,改变了人们现实人际传播途径的权重比例。SNS人际传播的主要影响在于加固了人们现实人际关系,而线上新拓展的交际圈却很难实现线下化。此外,在实名制的传播情景下,大学生不会尽情释放“本我”,而是受自我形象和社会规范的约束更多地展现出“自我”。同时,基于现实共同话语集的缺失,SNS网站只是对大学生群体现实人际传播的一种补充,并不能代替现实人际传播。 最终,本调查报告的研究结果对于人们认知SNS网站在人际传播中的价值及影响,对于不同代际的人群更好地理解“新生一代”的人际沟通方式提供启示和帮助。最为重要的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研究结果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建设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网络行为提供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本报告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呈现: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核心概念;第二部分说明了本调查的研究目的和方法,梳理当前国内外研究状况及不同作者对于SNS网站与人际传播关系的观点阐释;第三部分主要对人人网使用状况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与研究相关的重要调查结果进行描述;第四部分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之上,提炼出本调查的基本结论,并验证研究假设;第五部分对本调查的研究启示及意义进行阐述。

作品图片

  •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 SNS网站对首都大学生人际传播模式的影响--基于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及影响的实证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通过研究社交网站对人际传播的作用,旨在吸引社会对流行传播文化的关注,帮助不同代际更好地理解“新生一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人际沟通方式。此外,本调查还可以为高校的学生工作者提供借鉴,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在“北京市属高校大学生‘人人网’使用与影响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围绕大学生用户与线上好友的交流能否转化为线下互动,能否有助于拓展交际圈、人际传播模式的变化等问题展开研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置于实践调查的基础之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通过文献归纳,吸收和借鉴了传播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 目前,对于北京地区整体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站的定量研究还比较缺乏。而北京大学生的SNS人际传播是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因此我们对其开展了调查研究。在新媒体环境下,本研究成果对于网络社交在地域性、群体性上的效果分析具有创新价值,对于人际传播模式的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调查的意义启示,能够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供第一手的实际资料,有助于社会廓清北京地区以人人网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传播的影响。这对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网络行为引导和思想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探索社交网络的发展趋势,能够提高社会各界对流行传播文化的关注及应用。同时,揭示社交网站对人际传播的价值可以帮助不同代际对“新生一代”人际沟通方式更好地理解,削减不同群体间的沟通代沟。

作品摘要

SNS(网络社交服务)成为网络上的新兴应用服务。其“实名制”特点将人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模拟到网络平台,还原了真实的传播情景,改变了人们现实人际传播途径的权重比例。 大学生是接触新鲜事物最快的群体,社交网站对他们的人际传播影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我们选取了在中国大学生注册人数最多的“人人网”展开个案研究。本调查以北京市市属高校大学生注册用户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对其使用人人网的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经过数据统计,对大学生使用SNS网站的人际传播效果进行探析。 通过研究分析,发现SNS网站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人际传播模式,即现实人际关系的网络延伸。SNS人际传播的主要影响在于加固了人们现实人际关系,而线上新拓展的交际圈却很难实现线下化。此外,SNS网站只是对大学生群体现实人际传播的一种补充,并不能代替现实人际传播。 本调查结果帮助人们廓清SNS网站在人际传播中的价值,使得不同代际更好地理解“新生一代”的人际沟通方式。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为高校学生工作者如何建设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网络行为提供借鉴意义。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未参加任何评定,调查数据来源于项目申报学校2010年“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训练项目”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目前该项目仍在进行中。

参考文献

[1] 彭兰. 网络传播概论.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 (美)Werner J•Severin/James W•Thankard, Jr.著, 郭镇之译. 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3] 柏希熙. 探析当代大学生网络家园"校内网"的生存状态. 继续教育研究, 2007(04). [4] 肖志芬. SNS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特征. 新闻窗, 2010(02). [5]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 青年记者, 2009(11). [6] 能向群. 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2). [7] 大度博策(北京)科技咨询有限公司. SNS网站用户行为研究报告, 2010. [8] CNNIC. 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0-07. [9] CNNIC. 2009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调查报告. 2011-03-03.

调查方式

根据实际研究条件,我们以问卷调查法为主,科学地在研究总体中选取样本实施调查。同时,为求全面准确,我们还选取了市属高校的一些同学进行访谈调查,根据采访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补充。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国内对社交网站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书籍著作,其中所述观点一般是作为某本书中某一章的某个问题而提出的,因此往往缺乏支撑相关论点的定量研究。如杨继红的《新媒体生存》(清华大学出版社),邢群麟、许长荣等人合著的《人脉存折:构建你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第2版)(中国纺织出版社)。 另一类文献就是期刊、数据库资料,这部分内容比较丰富。其中肖志芬的(2010)《SNS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特征》提出了SNS人际传播的思考和疑虑。“由SNS带来的人际关系的变化并没有实现真实化,也即大多交友行为仅局限在网上进行,很少会延伸到网下。”这个观点有力的支持了本次研究中得出的基本结论之一。但如能向群(2006)的《SNS:网络人际传播的现实化回归》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SNS可以将人际关系网的资源完全挖掘出来”的观点我们却不能苟同。因为这类观点的所述内容仅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缺乏实证研究。尤其经过本调查发现这样的结论在北京大学生身上并不能得到印证。 同时,与我们研究内容相类似但基于不同地域的实证研究文献包括汪阳的《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樊晓辉、范勇的《西安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本地化特征——以“校内网”为研究个案》等,但对于北京这个高等教育地区的整体性研究却几近空白。此外,本报告中结论的定性分析部分借鉴了一些学者的研究观点,如杜迈南、何姗、焦宝等人的《校园SNS拟态环境中人际传播的回归》,郑宇钧,林琳等人的《当校园SNS照进现实——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探讨》等。 起源于国外的社交网站,其相关研究更为丰富。如T.Andrew Yang,Dan J.Kim and Vishal Dhalwani等合著的“Social Networking as a New Trend in E-Marketing”等。但我们发现翻译为中文的相关书籍和文献并不多见,如(美)卡罗•白朗的《从零到百亿:Facebook创业故事》(中国书籍出版社),(英)布拉德伯纳(BradburneM,A)的《Ruby on Rails社区网站开发》(人民邮电出版社)等书都未对社交网站在人际传播方面做出深入的探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