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山西省五大城市对山西经济发展承载力研究
小类:
经济
简介:
选取山西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同、太原、阳泉、长治、运城五大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从各类资源及环境对经济影响的角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城市经济发展所涉及主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指数及综合承载力水平,竭力阐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等的压力度,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对五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指出只有保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山西省城市功能高效发挥、生产力合理布局、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详细介绍:
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实施了东部特区改革开放优先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末, 又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现在对于中部来说,搞市场经济不如东部, 按计划进行要素分配不如西部;论资源优势弱于西部, 论技术和管理优势弱于东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部经济的迅速崛起。山西省作为典型的中部省份,如何针对城市资源、经济、环境现状特点,合理高效地利用城市优势资源,提高弱势资源使用率,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山西省经济的健康运行,如何使山西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因此,各代表地市经济规模多大才合理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选择对山西省五大地级城市经济承载力进行研究。 根据山西省各地市的具体情况,以及数据的易得性和横向、纵向的易比性,本文选择大同、太原、阳泉、长治、运城五市为主要研究对象。 考虑各种影响因素,通过对五大地市土地资源总量评估值、城市与非农产业发展的土地潜力的测算以及标准化处理,即可得到土地资源经济综合承载力指数、城市土地承载力类型。 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承载力主要包括旅游设施的综合接待能力、旅游地的物质承载力等。通过对城市游客人数以及景区规划面积的统计,可以计算出旅游景区人口密度,进而得到旅游资源物质承载力。 根据高吉喜等研究,环境承载压力度的基本表达式为: CCPS=CCP/CCS CCS和CCP分别为生态系统中支持要素的支持能力大小和相应要素的压力大小。在实际计算中,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转化。如资源承载力可转化为: CCP=1-Pt×(Qt/Qs)-1 当以环境承载饱和度表示时,则为: CCF=1-(Qt/Qs)×Pt-1 式中:CCPS——以人口表示的R资源压力度;Qt——R资源实有量;Qs——人均R资源占有量;CCF——环境承载饱和度;Pt-1——区域实际人口数。 当CCF为零时,表明R资源承载力度达到平衡;当CCF为正数时,表明人口压力大于资源承载能力;反之,当CCF为负数时,表明资源承载能力大于人口压力。 最后,将测算所得的水资源CFF以及耕地CFF进行简单加权,就可以得出城市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指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到研究区五大城市各类承载力指数。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各项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得到城市综合承载力,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人口、环境各类承载力。但每一种资源的承载力权数的确定比较复杂,可以通过层次分析等方法进行确定,由于所需篇幅太长,我们将所得各项指数进行简单相加,进而得到山西省五大地级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数以及承载力类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山西省作为典型的中部省份,如何针对城市资源、经济、环境现状特点,合理高效地利用城市优势资源,提高弱势资源使用率,如何使山西经济迅速崛起,已成为当前的紧迫任务。所以本文选择对山西省五大地级城市经济承载力进行研究,从各类资源及环境对经济影响角度,运用数学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对五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目前理论界与承载力相关的经济理论主要是研究人口、资源对环境的压力。而针对城市经济发展所涉及的各类资源、要素的不同承载力,进而到城市的经济综合承载力研究则较为缺失。由此看来,城市经济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在对城市人口承载力进行论述方面,本论文运用了比较分析方法,通过与山西省相关数据的比较,衡量研究区承载力水平,试图提出适合于山西省城市经济发展现状、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省内结合各地市实际情况培育发展煤化工产业,确立以洁净煤技术为主的清洁能源战略,充分挖掘三晋文化丰富内涵,开发旅游资源,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协调好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关系,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 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是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对此,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在进一步加快城市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品摘要

选取山西省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大同、太原、阳泉、长治、运城五大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区域,从各类资源及环境对经济影响的角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数学模型对基础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总结城市经济发展所涉及主要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指数及综合承载力水平,竭力阐述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环境等的压力度,分析城市经济发展潜力,在此基础上对五大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指出只有保持与环境和社会经济承载力相适应的发展规划才能保证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旨在为山西省城市功能高效发挥、生产力合理布局、经济整体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山西调查总队.山西省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山西:山西省统计局,2006. [2] 山西省统计局.山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1-35. [3] 叶宴明,夏小平,吴晏.着力提高承载力,打造城市群内核——金华市区城市承载能力研究[J].浙江统计,2006,(12):29-31. [4] 王玉平,卜善祥.中国矿产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03,(12):15-18. [5] 李玉江,陈培安.山东省地级城市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5. [6] 李素清,王向东.山西环境承载力及其环境变化机制与驱动力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9):10-13. [7] 阚先学,韩秀兰,罗剑朝.山西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3-28. [8] 张艳,周玲.建设绿色阳泉的对策与建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0):121-123. [9] 赵晓霞,刘晓溪.太原市经济可持续发展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3):62-64. [10] 李素平.长治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若干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110-112. [11] 王莉红,马耀峰.基于SWOT分析的运城市旅游业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0-94. [12] 申菊梅.山西省地市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与评价[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4-5. [13] 王建设,孟宪玲,温国强.加速推动“太原经济圈”建设的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5-6. [14] 曹海霞.山西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6,(9):85-88. [15] 袁基瑜,于静,袁浩.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初探[J].工业技术经济,2006,(7):130-131.

调查方式

■走访 ■人员介绍■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承载力一词最早出现于畜牧管理中,意指草地的最大载畜量。然而,关于承载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马尔萨斯的名著——《人口原理》。1798年,马尔萨斯首次阐述了食物对人口增长的最终约束作用,并指出人口增长将最终受限于食物的增长。由此提出了第一个承载力研究的基本框架。此后,这一框架被生态学、人口学、地理学等学科广泛采纳。 资源承载力经济学研究始于古典经济学的土地承载力。目前与资源承载力有关的经济学理论有资源稀缺论、效率利用论、增长极限论、能力建设论、绿色发展论等。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的能源和其他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符的物质生活水平下能够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地和水资源方面,其中又以土地承载力研究的最为深入。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The 1imits to Growth》即《增长的极限》之后承载力研究在全球形成热点,重点是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并将资源视为环境的组成部分。目前关于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还尚未形成公认的理论方法体系,缺乏能够以环境承载力为依据,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协调人类发展与环境关系的实际应用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