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研究对山西省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进行了分析,为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恢复、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对山西省乃至全国湿地生态的保护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介绍: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数量数据研究种间关系的分析较少,而本研究前尚未有对壶流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报道,本文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在壶流河流域湿地进行野外调查,获得湿地植被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研究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种对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而且按照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 将它们以不同的生态种组划分,为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恢复、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及黑鹳、野大豆等国家保护动植物。

作品图片

  •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 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为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恢复、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及黑鹳、野大豆等国家保护动植物,应用样方调查方法在壶流河流域湿地进行野外调查,获得湿地植被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等方法,研究山西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种对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而且按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 将它们以不同的生态种组划分。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近年来广泛应用于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这些方法可以科学地解释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或称种间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采用数量数据研究种间关系的分析较少,而本研究之前尚未有对壶流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的研究报道,本文即运用上述三种方法分析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优势种间的数量关系,以对保护当地的湿地生态环境及珍惜动植物提供理论指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湿地对人类及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壶流河属桑干河一级支流,其流域各种湿地类型广泛分布,生物多样性丰富,特别是广灵县境内的下河湾、枕头河水库及其它湿地的生物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大豆广泛分布,局部形成以野大豆为单优势种的群落。本文对壶流河湿地植被优势种间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恢复、重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及黑鹳、野大豆等国家保护动植物。

学术论文摘要

依野外70个用样方法调查的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方法、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壶流河流域湿地植被33种优势种,共528个种对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χ2检验有209个种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种对16个,正相关显著种对21个,共占总对数7.01%,317个种对负相关,其中负相关显著种对3个,占总对数0.57%,2个种对不相关,正负相关比0.6593,显著种对占总对数4.54%;Pearson相关分析中极显著相关种对20个,显著相关种对11个,全部正相关,占总对数5.87%;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7个种对正相关,其中极显著种对34个,正相关显著种对22个,共占总对数10.61%,321个种对呈负相关,负相关显著种对16个,占总对数3.03%,正负相关比0.6448,显著种对占总对数7.20%,群落优势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②按33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 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水烛生态种组(Typha 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种组(Potentilla group)和赖草生态种组(Leymus group)。

获奖情况

本文于2007年11月2日刊载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址:; 本文于2008年9月发表在《湿地科学》第6卷 第3期:366~370; 获本校第十四届“创新挑战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鉴定结果

该流域湿地典型植被广泛分布,33个优势种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水烛生态种组(Typha group)、鹅绒委陵菜生态种组(Potentilla group)和赖草生态种组(Leymus group)。

参考文献

[1] 王伯荪,彭少麟.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种间联结测定技术研究: I.种间联结测式的探讨与修正[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5,9(4):274~285. [2] Fisher, R.A., and Yates. Statistical tables for biological agricultural and medical research [M]. Oliver and Boyd, Ltd., London. 1943. [3] Smith P G. .1984.Quantitative Plant Ecology[M]. Oxford: Blackwell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105~112 [4] 郭志华,卓正大, 陈 洁,等. 庐山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乔木种群种间联结性研究[J]. 植物生态学报, 1997, 21(5): 424~432. [5] 张 峰,上官铁梁. 山西翅果油树群落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J]. 植物生态学报, 2000, 24 (3): 351~355. [6] LEGENDRE L, LEGENDRE P. 1998.Numerical Ecology [M]. Amsterdam: Elsevier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 139-144,194-198,216-222. [7] LUDWIG J, REYNOLDS J. 统计生态学[M]. 李育中、王炜、裴浩译. 呼和浩特: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80~93. [8] 李建民,谢 芳,陈存及,等. 光皮桦天然林群落优势种群的种间联结性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1,2: 168~170. [9] SPIES T A,BARNES B V.1985.Ecological species groups of upland northern hardwood-hemlock forest ecosystems of the sylvania recreation area,Upper Peninsula,Michigan [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15: 96l-972.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种间联结或称种间联结性是不同物种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联性。1943年,Fisher和Yates提出了判断两个种群在空间分布上的关联性的方法—χ2检验。Greig-Smith于1964年建议在期望值小于5时,进行Yates校正。此外,各种关联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等分析近年来也广泛应用于种间关系的数量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等的种间联结或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但对于采用数量数据研究种间关系以及种间相互关系的分析较少。近年来,随着数量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的不断完善,种间关系的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