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关于史学的“可假设性”和“预见性”思考
小类:
哲学
简介:
史学的被边缘化激起了作者对史学研究对象、时空、方法的思考,针对当前众多史学研究者对“历史是否可以假设”的讨论以及史学本体论的史学“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的问题,作者研究了众多近现代史学理论研究的文献,批判“历史不可假设论”,提出要拓展历史研究视野和范围。本文围绕四个问题来讨论,什么是史学研究的“假设法”和“预见法”?史学的“可假设”和“预见”的科学依据是什么?怎样去对历...(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历史是否可以假设性?史学界有一些讨论,但并不热烈。关于史学“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是史学本体论的主要问题之一。作者通过思考,查阅了众多文献,文章论证了史学的“可假设性”和“可预见性”。并提出运用“假设法”和“预见法”来构建一条史学研究的新道路,用于服务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现实主体和未来社会。 什么是史学研究的“假设法”和“预见法”?怎样去对历史进行“假设”和“预...(查看更多)

作品图片

  • 关于史学的“可假设性”和“预见性”思考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从史学的被边缘化出发,深入思考史学研究者进行史学研究视野(时空范围、对象)的狭隘性,试图构建史学研究的广泛空间和多角度的研究对象,并就当前史学界历史“假设无益论”进行批判,进而论证史学的“可假设性”和“可预见性”,最终提出构建史学研究新道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拓展了史学研究视野(时空范围、对象),论证了史学的“可假设性”和“可预见性”,并提出把史学假设法和预见法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去,构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新方法。 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质疑,提出历史的发展是“阶段规律性”和“终极不确定性”的合力结果。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开拓史学研究者的思维,拓展史学研究视野(时空范围、对象),将史学研究方法运用到其他学科研究中去,构建史学研究在整个学术研究的广泛基础。

作品摘要

在历史的研究领域内,由于受到“史学无用论” 和“史学危机论”思潮的冲击,当代的史学研究者大都不约而同地趋向于构建新的史学研究对象、方向思考历史学的功能性。但是,由于受到兰克“客观历史主义”思想的束缚,广大的历史学研究者仍局限于对狭义历史(过去)的研究,逃不出历史时空限制的牢笼,因而难以为社会发展提供多少合理性和具有实践性的方法和理论。本文将立足于对历史时空、对象的拓展,论...(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本作品在本校第一届青年学术科技节中荣获一等奖。并在云南省“青春彩云南,动感地带杯”第五届云南高校青年学术科技节中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朱卫斌《历史学不要放弃研究现实》[J] 《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朱宗震《不要在“假设”上浪费时间》[J] 《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5期 波普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M]杜汝揖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曹招根《历史决定论和主体选择论的合理理解》[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4期 李丹阳、刘建一《“可能”与“可能性”:关于历史事实认识与表述的思考——对一种史...(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史学界内人士普遍认为历史是不可以被假设的,或者说“假设无益”,在此方面争议声极少。研究论著不多,没有形成系统研究理论。仅有的部分研究多在于讨论对狭义历史(过去)的假设,没有从根本上构建史学研究的时空、对象范围。史学的“可预见性”和“不可预见性”是史学本体论涉及的主要问题之一,相关讨论局限于对狭义历史(过去)的预见,关于对历史发展过程中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预见,史学界几乎没有相关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