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从我国目前大量剩余劳动力急需“双向转移”的实际国情出发,深探“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对“推拉理论”在赋予中国特色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将“推拉理论”中国化,构建全新的“双向转移推拉模型”,在新模型的理论框架下,对“双向转移”制约因素提出了突破思路。
详细介绍:
本作品首先对被调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转移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探寻阻碍农民工转移培训绩效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改善、创业能力增强的制约因素,并借鉴“推拉理论”构建了符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推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造农民工输出、输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民工转移培训投入机制等突破思路。

作品图片

  •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 “推拉理论”视角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突破思路--基于河南省许昌县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报告首先对被调查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转移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接下来探寻阻碍农民工转移培训绩效提升、农民工返乡创业环境改善、创业能力增强的制约因素,并借鉴“推拉理论”构建了符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推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营造农民工输出、输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民工转移培训投入机制等突破思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面对我国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新趋势,以往研究成果缺乏应有的解释力。本作品借鉴“推拉理论”,并结合我国“双向转移”的实际,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双向转移推拉模型”,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工作思路,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新颖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破解农民工“双向转移”难题寻找新思路。作品最大的创新在于:弥补了已有研究从“推”或“拉”单方面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足,为今后的研究开辟了新思路。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该作品紧抓时代脉搏,敏锐地观察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凸显的由“单向”渐趋“双向”的趋势,发现新问题;针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实践,对原有经典理论加以新释义,系统分析了阻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全新的应对策略和思路。对于缓解我国当前的巨大就业压力,认真落实十七大报告关于农民工问题的指导精神,提供了新理论分析框架,为解决我国当前剩余劳动力问题寻找到新的着力点。

作品摘要

博格(D.J.Bogue)和李(E.S.Lee)等提出的“推拉理论”(Push and Pull Theory)是研究人口迁移行为原因的重要理论,对世界人口城镇化迁移行为具有较好解释力;但运用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时却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为掌握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实况,探求问题的合理解释,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2009年暑、寒假两次深入农民工输出大县河南许昌县进行实地调研。调研和后续研究中感受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破解,必须坚持“推”、“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转移培训与回乡创业激励双管齐下;沿着这一思路,课题组满怀激情地撰写本调研报告,冀望能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全新理论分析框架,为破解 “双向转移”找到新的着力点和路径。报告首先对被调查地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转移培训和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现状作描述,接着探寻阻碍农民工转移培训绩效提升、创业环境改善、创业能力增强的制约因素,并借鉴“推拉理论”构建了符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双向转移”的“推拉模型”,提出营造农民工输出、输入地之间的对接机制、建立健全多元化农民工转移培训投入机制等突破思路。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本作品于2009年6月,荣获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本作品荣获校级“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3.本作品获本校管理学院首届实践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课题组,《农民的培训需求及培训模式研究(总报告)》,经济研究参考,2005,(35) 2.何水,《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制度创新——河南省荥阳市“三张订单”模式析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8,(04) 3.吕蕾、彭荣胜,《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安徽农业科学,2008,(07) 4.刘冰、陶海青,《农民工培训市场运行低效的原因及对策建议》,宏观经济研究,2008,(04) 5.买忆媛、甘智龙《我国典型地区创业环境对创业机会与创业能力实现的影响:基于GEM数据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第5卷第2期 6.姜彦、福唐靖,《创业能力的概念发展及实证检验》,经济管理,2008,(09)

调查方式

抽样;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农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William Petersen(a general typology of Migration,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Vol.23,1958,pp.256-266.)把人口流动分成创新型(Innovating Migration)和保守型(Conservative Migration)两种,他认为保守型的流动,是流动者只是为了寻得一块立足之地,使得他们重新过上旧的生活方式而进行的流动;而创新型流动则是流动者为追求和实现新的生活方式而把流动作为一种手段。保守型的流动主要受到推力作用,创新型人口流动主要受到拉力作用。 2.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及钟水映(人口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M〕.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5)都指出“户籍制度”是中国城乡流动最为突出的制度障碍。 3.宋洪远、白南生(回乡,还是进城——中国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认为中国农村外出就业劳动力的主体始终处于一种流动状态, 并未成为输入地稳定的移民,其中绝大多数仍将返回到输出地,即农民工的“回流”。 4.赵曼,刘鑫宏,顾永红,《发展规律、制约瓶颈与对策思考——基于湖北省15县67名返乡创业者的纪实调查》(2008.11).此调查提出从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和创业环境的优化两方面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 5.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民工回乡创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农民工回乡创业现状的调查与政策建议》(2009.02).该课题对全国100多个劳务输出示范县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了农民工返乡的良好势头,指出了农民工回乡创业还面临的一些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和需要采取的扶持政策。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