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英汉语构词研究
小类:
哲学
简介:
第一,论述词根和语类功能词素的性质和类型。Levin(1993)等认为词根表示事物、状态、方式或工具。本课题认为,事物比工具更具原子概念地位,工具本身就是事物。第二,论述作为释义关键的nP, aP或vP语段。第三,论证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独立生成,修正McCawley(1968)、Jackendoff(1990)等人的谓词分解理论。
详细介绍:
第一,论述词根和语类功能词素的性质和类型。词根决定着词的基本意义,但它本身语义宽泛。Levin(1993)等认为词根表示事物、状态、方式或工具。本课题认为,事物比工具更具原子概念地位,工具本身就是事物。因此作为实语素,词根可分为4类:事物、事件、状态和方式,分别对应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关于语类功能语素,主要论述v的不同类型。基于Pylkkänen(2008)和Cuervo(2003),本课题论证v有4种语义类型:vDO、vBE、vBECOME和vCAUSE,分别将词根衍生为动作动词、状态动词、起始动词和致使动词。句法上,v有3种类型:词根选择型v、动词选择型v和语段选择型v;分别与词根、动词和语段合并,生成各类简单的和复杂的动词。 第二,论述作为释义关键的nP, aP或vP语段。对截尾词、韵律及名源动词与伪名源动词的解释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nP, aP和vP是语段,即词根与(第一个)功能语素(如n, a, v)合并后,形成的nP, aP或vP局域是语段。由于上述例子中的nP, aP或vP作为一个整体被赋予了具体的语义和语音,不再是句法运算的对象,句法不再对其进行运算操作,其语义和语音在后续的句法运算中不变。因此,nP, aP或vP满足语段的定义特征。英、法、日、俄、德、汉、希伯来语(Arad 2003)等均可提供跨语言证据。 第三,论证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独立生成,修正McCawley(1968)、Jackendoff(1990)等人的谓词分解理论。以致使动词open为例,他们认为它是由起始动词open衍生来的,是起始动词open使役化的结果。照此分析,again的修饰应该使John open the door产生3种歧义:John opened the door again. (i)重复CAUSE动作 [原因事件] John did something again, as a result the door opened. (ii)*重复BECOME事件 [起始事件] *John did something, as a result the door was becoming open again.(iii) 重复√open状态 [恢复原状] John did something, as a result the door returned to its previous state of being open.然而,歧义(ii)并不存在(van Stechow 1996)。again只重复√open所表示的结果状态和CAUSE所表示的施动者的动作。BECOME表示动作的起始,结果尚未出现,这与John opend the door的蕴含the door opened矛盾。因此,致使动词open应是[CAUSE [√open]]合并的结果;而起始动词open则是[BECOME [√open]]合并的结果。汉语致使-起始交替动词(如,开门/门开)的生成也是如此。第四, 探讨复杂词的内部构造。熟语(如偏房、磨洋工)的内部构造一直是汉语界的一大难题(赵元任 1968; 黄正德 1984)。以“偏房”(妾)为例。它不是“偏”和“房”的词义相加。根据前面的论证,有理由认为它不是词与词的合并衍生来的,而是词根√偏与词根√房合并,形成一个复合词根(compound root, CR)√偏房之后再与n合并,最后才生成的(偏房 = [nP n [CR√偏√房]]),在一定语境(百科知识)的干预下被赋予“妾”的意思。此外,本课题将在DM框架下探讨汉语名物化问题(武松的打虎方法/*武松的打虎),以及复合名词(汽车-驾驶-员)和复合动词(追累)的生成是词根与词根复合、词根与词复合、还是词与词复合及其相关的论元结构变化。重点难点与重点:重点论述词根和小v的不同语义类型和性质、两种构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nP、aP和vP三个具有语段性质的局域,继而重点论述汉语复杂词的内部构造。难点 :DM的单一生成机制假设使得传统上对词库内发生与句法运算、派生形态学与屈折形态学的划分受到质疑,并动摇了传统句法、形态学、音位学中关于词的概念。取消词库这个在学界有着30多年传统的构词系统,而让学界接受DM的单一生成机制假设,并非易事。本课题为此将做出应有的努力。

作品图片

  • 英汉语构词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的目的:构词研究在国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词语主义(lexicalism)生成语法更是排斥从句法的角度研究构词。然而,人类语言的普遍规则应该是高度概括和极为简单明了的(Chomsky 1993)。基本思路:在前人基础上,发现问题 →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完善理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第一,词的句法生成不外乎两种方式:(A)由词根衍生;(B)由词衍生。传统词库无存在之必要。 第二,词根义较宽泛,成词后语义才明确;词义是词根义的子集。 第三,nP, aP和vP是语段。词根一旦衍生成词,其词义和语音就具体化,在随后的句法运算 过程中不变(尽管在句法后的形态运算中语音可能发生某些改变,如聚变或裂变)。 第四,“名-动”同形词的动词有名源动词与伪名源动词之别。句法结构决定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完善H&K的词汇-句法理论。名源动词顾名思义是由名词衍生来的。第二,解决一些遗留问题。本课题将解决Aronoff(1976, 1994)和Kiparsky(1997)提出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截尾词问题、韵律问题、同形词问题。第三,推动DM在汉语相关方面的研究和应用。词语主义认为词库和句法都具有生成能力;构词过程在词库内发生,不属于句法(Chomsky 1965; Aronoff 1976)

作品摘要

第一,论述词根和语类功能词素的性质和类型。词根决定着词的基本意义,但它本身语义宽泛。Levin(1993)等认为词根表示事物、状态、方式或工具。本课题认为,事物比工具更具原子概念地位,工具本身就是事物。 第二,论述作为释义关键的nP, aP或vP语段。对截尾词、韵律及名源动词与伪名源动词的解释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nP, aP和vP是语段,即词根与(第一个)功能语素(如n, a, v)合并后,形成的nP, aP或vP局域是语段。 第三,论证致使-起始交替动词的独立生成,修正McCawley(1968)、Jackendoff(1990)等人的谓词分解理论。以致使动词open为例,他们认为它是由起始动词open衍生来的,是起始动词open使役化的结果。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分布形态学框架下的构词研究》是导师主持的2009年度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编号09K-03),2010年导师对该课题的主体部分做了更深入的论证,申报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并通过匿名评审(详情请咨询学校科研处)。从省级课题立项到国家级课题的入围,说明该课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该同学申报的课题《英汉语构词研究》是导师省社科规划课题的一个分支内容,难度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教学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Alexiadou, A. 2001. Functional Structure in Nominals. John Benjamins. 2.Arad, M. 2003. Locality Constrain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oots: The case of Hebrew denominal verbs. Natural Language and Linguistic Theory 21:737-778. 3.Aronoff, M. 1976. World Formation in Generative Grammar. MIT Press. 4.Boeckx, C. 2008. Bare Syntax. OUP. 5.Barner, D. and Bale, A. 2002. No nouns, no verbs: psycholinguistic arguments in favor of lexical underspecification. Lingua 112:771-791. 6.Borer, H. 2005. Structuring Sense. Vol. 1. In Name Only. OUP. 7.Chomsky, N. 2001. Derivation by phase. Kenstowicz, M(ed.). Ken Hale: A Life in Language. MIT Press. 8.Embick, D. and Marantz, A.2008. Architecture and blocking. Linguistic Inquiry 39:1-53. 9.Embick, D. and Noyer, R. 2001. Movement Operations after Syntax. Linguistic Inquiry 32:555-595. 10.Hale, K. and Keyser, S. 2002. Prolegomenon to a Theory of Argument Structure. MIT Press.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欧美,DM因其高度概括和解释力,引起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如Alexiadou 2001; Bobalijk 2001; Boeckx 2008; Borer 2005; Hale & Keyser 2002),得到了手语动词形态(Pfau 2004, Rathmann 2005)和言语产出失误(Barner & Bale2002; Pfau 2009)的验证,并开始应用于汉语TreeBank等自然语言处理(Xue & Palmer 2004; Lin 2008)。在国内,直到2006年才开始引介,迄今只有3篇文献,他们分别是,李红兵2006; 阚哲华 2007; 阚哲华 2008。这些研究以评价为主,深层次的研究有待启动。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