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1995-2007年新疆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尤其是要保护我们的生命线—耕地。如何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更是关键所在。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作品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探讨新疆耕地的可持续利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科学合理的利用耕地,保障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 详细介绍:
- 本作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我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科学的测度新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1)新疆耕地生态系统存在不稳定性,在研究时段内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经历5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呈现增加趋势,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经历了3个变化阶段,总体上则是呈现减少趋势。耕地的生态赤字呈小幅变化,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在分析时段内, 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小幅度变化,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研究时段内, 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均大于零,说明新疆耕地资源处于超负荷状态,属于不可持续发展;(3)耕地生态状况处于不可持续发展是由人口数量增加过快引起的。 同时提出新疆耕地资源开发坚持以环境适宜性为前提,从改善、协调、预防和减缓生态环境问题出发,合理调整农业发展战略,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耕地开发,规范开发秩序,形成新疆合理的耕地空间布局等积极有效的措施建议。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新疆耕地资源,保障生态脆弱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紧密结合当前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生态脆弱、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战略地位却十分重要的新疆为研究区域,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近13年来新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状况进行分析,测度新疆耕地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为新疆耕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粮食安全与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目前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专门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评价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经检索此类研究仅为9篇。针对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研究尚未进行。本文即对新疆耕地长期的连续性时间序列上的可持续评价研究。此外本文改变以往生态足迹分析为静态分析的缺点,通过计算各指标的时间序列值来追踪各个时点的可持续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指标静态性的缺憾。本文数据可靠、分析深入,研究视角新颖,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耕地资源是否可持续利用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国家优质商品棉粮基地,新疆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务必站在经济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疆地区的耕地保护工作。本作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新疆耕地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指导上,并对新疆耕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作品摘要
- 本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新疆1995-2007年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新疆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增加0.749hm2,增加17.8%。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则是呈现减少趋势,下降了7.80%。耕地的生态赤字呈上升趋势,由95年的0.21hm2增长为07年的0.3hm2。在分析时段内,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呈小幅度变化, 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由95年的0.95增加到07年的1.5。耕地生态超载指数均大于零,说明新疆的耕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 桑秋,等.辽宁省耕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42-1143 徐中明,张志强等.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55)5:607-615 Wackernagel M,Rees W.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arth[J].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61-83 吕晓,刘新平,等.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广东土地科学,2007,6(3):15-19
调查方式
-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在国际上,自William Rees 1992年提出生态足迹概念以来,国际上有关围绕和涉及生态足迹概念、方法及其模型的研究纷纷开展。目前,生态足迹核算方法主要有综合法、成分法和投入产出分析法。综合法最初由Wackernagel提出,后经不断改进渐趋完善。本文运用此方法对新疆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研究。国内的生态足迹研究开始于1999年。自生态足迹方法引入我国,此方法就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及应用,目前能够检索到的与生态足迹有关的文章达八百余篇。如徐中民等2000年对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张志强等2001年对中国西部12省(区市)以2000年统计年鉴为基础数据,对1999年生态足迹研究;蔺海明等2004年对甘肃省河西绿洲农业区的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研究等。后又有诸多学者将生态足迹模型运用于城市、旅游、物流、居民消费、交通以及生态安全等方面,拓展了研究领域,如刘斌2008年对四川八台山省级地质公园旅游的生态足迹进行分析;近年来也出现了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及预测研究,如罗璐琴2008年对武汉市1978年-2004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预测得到2010年武汉市人均耕地生态足迹。此外还有学者对小区域(如学校)的生态足迹也进行了研究,如鲁丰先2009年对不同层次学校生态足迹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生态足迹理论在逐渐完善,但个人水平的生态足迹研究在国内尚未见到。 目前对区域生态足迹的研究成果较多,但针对耕地进行具体分析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多见。经过检索,此类研究仅为9篇。新疆尚未运用此方法对耕地资源进行评价研究。开展此类研究最早始于2006年,刘丽红对湖北省1990-2004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了动态分析,此后段七零、赵红娟等人于2008年分别对江苏省和河南省的耕地利用状况进行分析。2009年出现了耕地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及预测研究,如刘钦普,林振山等2009年运用能值分析理论对生态足迹模型进行修改,之后对江苏省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并再此基础上通过预测得出2015年江苏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鉴于此类研究在国内运用较少,加之新疆目前尚未对耕地资源进行可持续评价研究,故本文借鉴耕地生态足迹理论,运用全新的视角科学的分析了新疆近13年来耕地资源可持续状况,以期为实现新疆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