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生活垃圾防臭微生物的筛选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本实验从生活垃圾污泥、食用菌下脚料、蚯蚓粪便分离微生物,并用于生活垃圾防臭试验,实验结果发现从蚯蚓粪便分离的两种微生物效果最佳,达到预期理想效果,并发出酯香味;深入研究该两种菌的产酶特性和形态特征,发现均能产脂肪酶和淀粉酶。蚯蚓和蚯蚓粪便在环保研究及其应用推广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应用价值,为微生物防臭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详细介绍:
本实验从生活垃圾污泥、食用菌下脚料、蚯蚓粪便分离微生物,并用于生活垃圾防臭试验,实验结果发现从蚯蚓粪便分离的两种微生物效果最佳,达到预期理想防臭效果,发出酯香味;深入研究这两种菌的产酶特性和形态特征,发现均能产脂肪酶和淀粉酶。采用新鲜蚯蚓粪便直接作用于试验材料同样达到防臭作用,因此蚯蚓和蚯蚓粪便在环保研究及其应用推广方面具有很高的科研应用价值,本实验可望为微生物防臭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生活垃圾腐败变臭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影响环境的空气质量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本实验通过从生活垃圾污泥、食用菌下脚料、蚯蚓粪便三种材料中分离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为微生物防臭驯养提供有效菌种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提供实验依据,探讨蚯蚓粪便在环保上的研究价值。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实验参考国外研究,筛选出具有抑制生活垃圾变臭的微生物,将臭味杜绝在其发生之前(即防臭),解决城市垃圾日产日清,臭味依然存在的问题。直接喷洒菌液,成本低,同时可以控制污染。通过产酶分析研究其降解生活垃圾(主要是厨余)的能力,为微生物防臭驯养提供有效菌种。目前,国内对生物防臭研究甚少,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蚯蚓及其粪便在生物肥料和除臭、防臭上很有应用价值,然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相对滞后。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本课题旨在筛选出抑制垃圾变臭的微生物,以期能应用于生活垃圾的堆放及处理,减少垃圾在堆放及处理过程中臭气的产生,为居民的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利于居民的身体健康。 2.本课题通过实验筛选有效防臭微生物,对其产酶特性进行测定,并对效果明显的微生物进行生活垃圾防臭试验,为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及资源化处理提供实验依据。

学术论文摘要

生活垃圾腐败变臭是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它严重影响环境的空气质量及人类的身体健康。本实验通过从生活垃圾污泥、食用菌下脚料、蚯蚓粪便三种材料中分离出细菌、放线菌、酵母菌、真菌等共36种,结果从中筛选出10种具明显抑制垃圾变臭作用的微生物。其中以蚯蚓粪便中分离的两种真菌即藻状菌纲接合菌亚纲毛霉目枝霉科(Thamnidiaceae)和半知菌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的梨孢属(Coniosporium)效果最明显。这两种菌在生活垃圾防臭试验中,不仅达到抑制发臭的作用,而且具有酯香味;对这两种菌的产酶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发现都有产淀粉酶、脂肪酶的能力,却没发现有产蛋白酶的特性。同时利用蚯蚓粪便直接作用于新鲜的生活垃圾也得到理想的防臭效果。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均从国内数据库的中国期刊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国外数据库中的Sptinger LINK-施普林格全文数据库。输入关键词有:生物除臭、除臭微生物的筛选、De-odorizing Microorganism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这方面的实验室研究,目前仅有少量报道。尤其是用微生物对生活垃圾除臭研究的报道更为少见。一些课题只是探究某些方面的微生物除臭,比如:家畜粪便的除臭、污水的除臭,并且应用的范围较小。 研究角度多数是从微生物除臭的三个基本过程进行研究:首先将部分臭气由气相转变为液相的传质过程;第二是溶于水中的臭气通过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被微生物吸收,不溶于水的臭气先附着在微生物体外,由微生物分泌的细胞外酶分解为可溶性物质,再渗入细胞;第三是臭气进入细胞后,在体内作为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所分解、利用、使臭气得以去除。 目前,我国对生物除臭或者防臭研究较多的主要是四川农业大学,连续几年都有相关在该领域硕士论文发表,其中以2008年6月尚丽勤发表的硕士论文《蚯蚓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研究及除臭微生物的分离筛选》,这是对蚯蚓粪便微生物多样性在国内的首次研究,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16SrDNA/RNA分析其多样性,为蚯蚓粪便的利用及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注:本论文在2007年已完成以蚯蚓粪便为分离微生物材料和相关防臭实验,并在防臭效果分析上取得理想效果,接着进行深入研究,于2008年4月完成相关产酶特性分析)。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