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作品是关于农村中小学任教三年及以内的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个案研究、文献法等研究方法。以期对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形成一种“全景式”的关怀性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探寻改善措施。
详细介绍:
本作品中的农村特指乡镇及村落等行政区域。初任教师,也称为新教师,是指获得正式编制,工作三年及以内的教师。生存现状,是初任教师对工作、生活、专业发展三方面的切身体验和满意程度。 笔者及合作者对上述三方面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实地研究,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农村初任教师的整体生存现状令人堪忧:工作量大、教学适应性较差、工作积极性不高、与家长沟通困难;生活上食宿条件较差,幸福指数不高;专业发展缺乏主动性,发展缓慢,获得的专业发展支持途径有限。 针对如是状况,从教师教育的职前和职后培养模式、教师个人的调整策略、社会的支持等方面探讨了改善的措施和途径。

作品图片

  •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全面、深入了解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在了解的基础上探讨各种可能的改善措施;丰富教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思路:在文献分析和前期预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待研究内容并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合作者进行培训。之后,根据青岛市辖区农村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可获得总体(胶州市农村中小学),采用分层抽样获取初任教师样本,对样本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以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成文。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为保证问卷的信效度、样本的代表性、实施调查的规范性和数据分析的客观、合理性,笔者与指导教师在多次探讨的基础上进行了预研究。正式研究前,邀请测量专家对问卷和访谈提纲进行了修改。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3.0专业软件。 国内对初任教师的研究较少,尤其缺乏对农村初任教师的实证研究,所以选择该课题,不仅为了解农村初任教师的状况提供了合理数据,也为理论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基础性材料。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村教育的发展,教师是关键,尤其是作为未来中坚的初任教师群体。所以本研究有助于: ①制定更为符合农村初任教师实际需求的培训、管理措施,缩短初任教师入职适应期。 ②师范院校制定更为合理的教师培养体系。 ③丰富教师教育理论,为构建本土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提供材料佐证。 ④社会人员更为客观、合理地认识农村初任教师的生存实际。

作品摘要

研究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遗憾的是,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缺失”状态。 经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存在以下表现: 生活方面,初任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较好,但食宿条件较差,业余生活也较单调,工作三年的初任教师身体状况有所下降。 工作方面,初任教师的从教意愿呈多样化表现,由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初任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重,多数教师感觉工作很累。 专业发展方面,初任教师缺乏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技能,参加的培训与自身的需求相关度较小。虽然初任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但随着教龄的增长,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减小,对物质的需要增加。 另外,通过访谈发现,初任教师存在工作适应力差异较大、婚姻压力大、受老教师影响较大、期望跳槽、与家长沟通不畅等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和学校的扶持措施、师范院校的培养体制、初任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家长的支持四个方面探析改善不良生存现状的途径,并指出只有五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各项措施的功效。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刘理,涂艳国.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J].教育发展研究,2005(4):8-11. 2.童富勇,刘桂林.杭州市农村教师生存状态调查[J].教育评论,2006(4):66-69. 3.Judith C. Christensen,Ralph Fessler.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buil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M].Allyn & Bacon,Boston,1992. 4.[美]乔伊斯•P.高尔,M.D.高尔,沃尔特•R.博格 著.屈书杰,郭书彩,胡秀国 译.教育研究方法实用指南(第五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于龙春,韩帅,刘学升. 胶州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之调查[J]. 中国教育学刊,2007(2):21-25. 6.申培轩.农村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朱小蔓.教育的问压与挑战:理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叶澜 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调查方式

问卷、走访、个别交谈、现场采访、亲临实践、会议、图片、书报刊物、问题、集体组织。 另外,对问卷的发放和收回在同一时段进行,并且不通过行政干预,以保证问卷填写的真实度。访谈亦如此进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许多学者致力于教师发展阶段的研究,对初任教师的研究包含其中,但没有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而且主要研究初任教师群体的特征、专业发展途径等。如美国学者卡茨认为初任教师首先要度过求生存时期,在完全没有学校教育经验的情况下,新教师关注的是如何在陌生环境中生存下来,这种情形可能持续一、二年。其次是巩固时期,这一阶段会持续到第三年。虽然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初任教师的特征,但共同点都认为初任教师与职前师资培育阶段的学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也不同于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他们在教学技能、班级管理、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交流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缺陷,需要外界提供帮助。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从初任教师需要的视角探讨了服务初任教师的一系列策略。 我国最早研究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问题的是20世纪初期陶行知、梁漱溟、黄炎培、雷沛鸿等人倡导的“乡村教育”思潮和运动。建国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很少有专门研究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果出现。80年代之后,在国家政策的导引之下,教育行政人员、教育工作者随之更多的关注欠发达地区的教育问题,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张世银的《当前农村小学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教育探索2002年第8期),田慧生的《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变革中的教师与教师教育”课题组的《2003年中国中小学教师教育现状调研报告》,涂艳国的《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现状问题调研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5)等。纵观国内现有研究成果,多是关于农村教师的整体研究,具体到农村初任教师,查阅国内权威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期刊网),专门论述该问题的论文较少。即使是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也没有对农村和城市做出明确的区分,而是对初任教师这一群体进行研究,主要集中于初任教师专业素养、入职教育以及专业发展策略的研究,缺乏对具有基础性质的生存现状的研究。 综观国内外相关研究,虽然没有关于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研究成果,但已有的关于初任教师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如初任教师群体特征、教育模式、发展策略等)。而且,国内关于教师的研究多处于译介和理论思辨阶段,缺乏实证研究,这也为本课题留余巨大的研究空间。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