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小类:
经济
简介:
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因此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有关新型农民的现有文献主要关注的是从教育层面来培育新型农民,鲜有文献深入分析其内在成长机理。本研究正是基于这一薄弱环节,从经济学的视角以专业化分工为切入点,展开对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分析。本作品认为,新型农民的产生与成长是专业化分工下的市场演化、制度创新及技术进步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着重从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及技术进步等四个层面来采取相应措施,以加快新型农民成长。
详细介绍:
新型农民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作品首先从职业特征角度给出新型农民的定义,在分析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现状之后,以专业化分工为切入点剖析了新型农民成长的三大机制——市场演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等机制。在此基础上,作品通过个案分析验证了其理论研究,并进一步指出当前新型农民成长中所面临着的经营规模狭小、资金融通受阻、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功能发挥不全以及农民整体受教育水平较低等主要问题。最后,运用新型农民成长机制分析的理论成果,从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及技术进步等四个层面分别提出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以及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加快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的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作品图片

  •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 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经济学分析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从经济学视角以专业化分工为切入点剖析新型农民成长的内在机制,为我国培育新型农民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基本思路:作品首先从职业特征角度对新型农民进行界定,然后从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现状出发,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来剖析新型农民的成长机制,在此基础上通过个案分析印证其理论分析,并指出当前新型农民成长中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最后,结合作品的理论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的政策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作品科学应用了专业化分工和人的发展等理论,并正确运用了规范分析与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先进性:现有文献大都关注新型农民如何培育,本作品则集中研究新型农民成长的内在机制。 独特之处:①从专业化分工视角考察新型农民成长;②将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细分为市场演化、制度创新和技术进步等三大机制;③从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及技术进步等四大层面提出加快新型农民成长的政策建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品通过对新型农民成长机制的分析,从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及技术进步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创新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职业教育以及推进农村科技进步等培育新型农民的四大路径,对于我国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民的弱势群体地位、推进新农村建设等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成果对于政府制定和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发展的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作品首先从职业特征角度定义了新型农民,认为新型农民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在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或产后环节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经营者与劳动者,市场化与专业化是其最明显的特征; 其次,在分析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现状的基础上,作品从专业化分工的角度剖析了新型农民的成长机制,认为新型农民的产生与成长是专业化分工下的市场演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进步等三大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演化是动力,制度创新是保证,教育投入是核心,而农业科技发展是手段,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推动着新型农民的产生与成长; 再次,作品进行了个案分析,经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证实了三大机制是推动当地新型农民成长的因素,并指出新型农民成长中面临着的经营规模狭小、资金融通受阻、专业合作组织功能不全以及农民文化素质水平较低等主要问题; 最后,作品分别从市场培育、制度创新、教育投入及技术进步等四个层面提出了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强化农村适用技术培训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富有针对性的加快我国新型农民成长的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已发表的论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研究》,《中国民营科技与经济》,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 (2)《新型农民理论的国内文献综述》,《安徽农业科学》, 2008年10月,独立作者。 2、某校“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3、浙江省第十一届“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4、作品相关内容于2008年5月8日在某校首届研究生论坛上作题为《农民分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的演讲,并荣获校“优秀论文”奖。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 (1)《中国统计年鉴(2008)》; (2)《浙江统计年鉴(2007)》。 2、资料来源: [1](法)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M].李培林,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 [2]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中译本代序)[M]. 张芝联,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7-8. [3]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5—7. [4]张雷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必须是新型农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7):9-12. [5]高帆.新型农民:专业化、知识化、市场化、组织化[J].党政干部文摘,2007(5):10-11. [6]何炳生,陈华宁.对培养新型农民的思考[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4):36-38. [7]张鸿.基于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培育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0):6254-6255.

调查方式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一、新型农民的定义 1、素质层面 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就是新型农民的具体内涵(何炳生,陈华宁,2006);新型农民不仅是指有思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守法制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农村建设者,还应该是具有新观念、新素质、新能力、新品质的现代劳动者(杨立新,冯尚春,2007)。 2、职业特征层面 新型农民是集经营管理、生产示范、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新一代农田管理者和经营者,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王君丽,祝士明,2006);新型农民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劳动分工越来越细(周应堂,2007)。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新型农民”要求具备足够的知识积累、良好的文化基础、较高的科技素质并具有现代观念和思想意识,至少要熟练掌握1~2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水平,能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综合上述观点,作品认为,新型农民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动机,在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或产后环节从事专业化生产的经营者与劳动者。 二、农民分化之原因 关于农民分化的原因,目前学术界主要有这样三种观点: 1、内因论。农村劳动力适于转业的素质是职业分化的劳动力自身条件(金榜,1986);社会分工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引起的收入差异以及经营模式不同引起的收入差异均是农民分化的内在动力(倪娟芝,2005)。 2、改革政策论。改革后农民分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改革政策尤其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导致“农民的解放”(何建章,1986);农民的分化就是在政府的有意放开和农民的积极努力下慢慢跨越户籍制度的鸿沟的(陆学艺,2001)。 3、背景论。工业化的兴起和工业的扩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壮大以及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加速了农民的分化,是农民分化所面临的经济发展背景(王尚银,2003);教育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是推进农民分化的“加速器”(欧阳青、叶淑英,2007)。 新型农民是在农民分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成长起来的。由以上文献可知,关于农民分化的原因分析尚不够深入,对于解释新型农民的产生与成长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没有揭示出新型农民成长的内在机理。我们认为,新型农民的产生与成长是专业化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新型农民的成长是在市场演化、制度创新以及技术进步三大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