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慢性高原病体质特点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慢性高原病作为我国高原地区的多发病,一直是我国高原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我国高原医学研究中有关慢性高原病的研究,在基础方面与临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尽管如此,在临床治疗时,西医却越来越多的显示出了其局限性。而对比西医而言,中医以其调理机体、治本而少(或无)毒副作用,对比西医来讲有着巨大的优势。中医对本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足的是,目前中医界对本病的研究与认识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治疗体会上,没有形成系统的辨治理论与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这成为了目前慢性高原病中医研究中最重要的缺失之一。作为中医体质来讲,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内涵,它是人与生俱来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过程中的某种倾向性。这些也是人们患病差异性的基础。对于本病而言,同样如此。所以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在目前本病系统的辨治理论与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尚未确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体质学说,以体质作为楔入点,运用体质理论去指导临床治疗,通过调整体质来调整疾病的发生与转变。 作者通过对青藏两省区6所三甲医院600例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初步确定出了本病的基本体质特征:本次的体质测评显示:患者体质以气虚、阳虚、阴虚等虚性体质居多。说明本病患病的体质基础以虚性体质为主,本病的体质转化特点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先虚后实。运用对应分析研究表明,相关人口学影响因素如民族、年龄、婚况、居住环境、居住海拔、高原居住时间对患者病理体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患者表现出较轻的临床症状时体质多为气虚质和平和质,到了疾病的后期,体质基础则出现由虚性体质向实性体质的转变,具体为瘀血质、气郁质患者易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患者发生轻度心功能减退的体质基础以平和体质为主,当心功能逐渐出现中重度减退时,患者的体质则相继出现了由平和体质向虚性体质及实性体质方向转化的状态。 通过本次研究,初步探讨出了慢性高原病的基本体质特征及其与人口学信息、病情等级、心功能等的内在联系,丰富了本病辨治的内容,获得了慢性高原病体质特征信息的初步研究成果,也为下一步建立科学的慢性高原病中医辨治体系以及中医药临床治疗慢性高原病方案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详细介绍:
本课题的研究是出于对目前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治疗混乱和系统诊疗方案缺失现状的关注,通过引入中医体质理论,探讨体质在慢性高原病发病及病情转变中的重要性,研究慢性高原病的体质特征及其与症状、心功能和相关人口学影响因素的内在联系,目的是为建立科学的慢性高原病辨治体系与制定系统、综合的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诊疗方案打下基础,同时也期望可以为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诊疗规范化提供新的思路。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作为我国高原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一直是我国高原医学研究的重点方向,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我国高原医学研究中有关慢性高原病的研究,在基础方面与临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尽管如此,在临床治疗时,西医却越来越多的显示出了它的不足。而对比西医而言,中医以其调理机体、治本而少(或无)毒副作用、价廉等特点,在慢性高原病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中医对本病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不足的是,目前中医界对本病的研究与认识多集中在一方一法、个人体会上,尚没有形成系统的辨治理论与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这成为了目前慢性高原病中医研究中最重要的缺失之一。作为中医体质理论来讲,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内涵,中医对体质的认识不同于西医,中医体质兼顾了人生理、心理、形态结构等诸多内容。中医体质理论认为,体质是人与生俱来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过程中的某种倾向性。它具有个体差异性、群类趋同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可变性等特点。这些也是人们患病差异性的基础。对于本病而言,同样如此。高原的客观环境下使人们的体质迥异,不同的人群会产生不同的病理体质,不同病理体质的产生使得慢性高原病的发病倾向各具差异,其发展与转归也有所不同。因此,这对本病的诊疗康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从改善体质入手,运用“辨体-辨病-辩证”模式,对本病进行临床辨治与病后调养,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思路。而且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前中医临床治疗慢性高原病方药混乱,无系统的中医药临床干预治疗体系的现状起到约束性、纠正性与指导性的作用。所以作者提出一个观点:在目前本病系统的辨治理论与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尚未确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引入体质学说,以体质作为楔入点,运用体质理论去指导临床治疗,通过调整体质来调整疾病的发生与转变。 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笔者对青藏两省区6所三甲医院600例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通过本次调研,初步得出了本病的基本体质特征和体质转化状态。本次的体质测评显示:患者体质以气虚、阳虚、阴虚等虚性体质居多。说明本病患病的体质基础以虚性体质为主,本病的体质转化特点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先虚后实。运用对应分析研究表明,相关人口学影响因素如民族、年龄、婚况、居住环境、居住海拔、高原居住时间对患者病理体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当患者表现出较轻的临床症状时体质多为气虚质和平和质,到了疾病的后期,体质基础则出现由虚性体质向实性体质的转变,具体为瘀血质、气郁质患者易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患者发生轻度心功能减退的体质基础以平和体质为主,当心功能逐渐出现中重度减退时,患者的体质则相继出现了由平和体质向虚性体质及实性体质方向转化的状态。 由于本次调研显示患者的体质以气虚、阳虚、瘀血和阴虚体质居多。因此笔者针对这几种病理体质相应给出了相关的临床调体方案,供临床参考。 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了慢性高原病体质特征信息的初步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建立科学的慢性高原病中医辨治体系以及中医药临床治疗慢性高原病方案的提出,打下了基础。具有良好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实际意义。其具体表现在: 1. 本研究融汇了传统中医的辨治思维和具有新医学性质的体质理论,探讨了它们的内在交汇点与相关性,并揭示了高原环境的体质特点与慢性高原病发病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体质在慢性高原病临床诊疗及病后康复的重要性,为使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慢性高原病指导临床辨治提供了理论基础,扩大了体质理论的运用范围,为慢性高原病的临床治疗启发了新的思想,也为运用中医体质理论指导其他慢性病的临床治疗开辟了思路。同时通过引入体质这一有着独特理论内涵的概念去探讨慢性高原病,使得国内外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及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有利于国内外学术的交流。 2.本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慢性高原病患者的首次体质测评。通过对青藏两省区六所三甲医院的600例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体质测评,探讨了慢性高原病患者的基本体质特征,弥补了国内高原医学研究中的空白。同时运用对应分析的方法探讨了体质与本病相关人口学影响因素、本病病情等级及心功能等的内在联系,充实了本病的临床辨治信息。因此本研究具有良好的先进性。 3. 初步得出了慢性高原病的基本体质特征与体质转变特点:本病患者患病的体质基础以虚性体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为主,本病体质转化特点为虚实夹杂,以虚为主,先虚后实当患者表现出较轻的临床症状时体质多为气虚质和平和质,到了疾病的后期,体质基础则出现由虚性体质向实性体质的转变,具体为瘀血质、气郁质患者易表现出较重的临床症状;患者发生轻度心功能减退的体质基础以平和体质为主,当心功能逐渐出现中重度减退时,患者的体质则相继出现了由平和体质向虚性体质及实性体质方向转化的状态。这在临床上有着很好的参考价值,具有良好的科学性。 4. 本次体质测评初步探讨出了慢性高原病的体质特点以气虚、阳虚、瘀血和阴虚四种体质为主,作者相应得提出了临床辨体论治的方法与调理要点,这也为临床辨治本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考意见。 然而由于时间、人力、地域以及资金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使得本次调查也出现了一些不足之处:首先,调研开展的地方多为一些中心城市的大型医院,如青海省省会西宁市,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市。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研究结果产生了偏倚。其次,本次调查多选取的已经住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过的患者,只有一少部分是首诊确诊的患者,这在一定得程度上使得体质测评出现了误差。第三,体质作为人们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为增加研究的可靠性。应将体质的判断期限应当设定为一年或者更多。第四,本次调查过程中患者依从性不是很高,出现了较多的漏填甚或不配合的现象,这可能与调查员调查言语失误及对本次调查的解释度不够有关。第五,本次研究尚未把患者的生活嗜好、性格特征、运动习惯等一般生活状态纳入进研究内容范围,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临床的可参考性。这也需要在下一步的研究中逐步纳入。 基于本次研究的相关结果,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进行大样本量的体质队列研究;(2)积极进行慢性高原病的中医证侯学研究;(3)积极开展慢性高原病中医药临床治疗方案制定、优化及临床疗效评估的研究。 随着高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本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严重影响了高原居民生活质量。通过辨体、辨证、辨病三辨结合,辨现代医学的病是前提,辩证论治是治疗慢性高原病的基本原则,辨体论治是决定疗效的关键。从改善体质入手,辨体用药、辨体施膳,采用综合疗法才能更有利于慢性高原病的个体化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今后应继续扩大病例数,通过对慢性高原病患者进行更大样本的临床资料调研,探索当代社会环境条件下慢性高原病的中医体质学规律,以期为中医学今后更好地防治慢性高原病提供可靠的流行病学依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项研究是出于对慢性高原病目前中医临床治疗混乱和系统诊疗方案缺失现状的关注,通过研究体质因素对慢性高原病的影响,探讨本病的临床体质测评结果。旨在通过以体质为楔入点,为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诊疗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慢性高原病中、西医研究进展的理论挖掘找出了本病目前的研究不足,探讨了体质在慢性高原病发病及病情转变中的重要性。通过临床体质测评,初步获得了本病体质特征的基本信息。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研究就近些年来的慢性高原病中、西医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现了很多的不足。同时从体质的角度探讨了体质因素对本病的重要影响作用,为慢性高原病的临床治疗启发了新的思想。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的研究方法,对本病进行了首次体质学的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本次前瞻性、大样本、多中心的体质测评,初步获得了本病体质特征的基本信息,弥补了慢性高原病的研究空白。同时针对本次测评出现较多的体质笔者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首先,本研究通过探讨体质因素对慢性高原病的影响作用,为慢性高原病的临床辨治启发了新的思想。通过引入体质这一有着独特理论内涵的概念去探讨慢性高原病,使得国内外对慢性高原病的发病及及治疗有了新的认识,促进了国内外学术的交流。有很好的理论研究意义。其次,通过本次研究,获得了慢性高原病体质特征信息的初步研究成果。这为临床上针对不同的患者人群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提供了便利,因此本研究具有良好的现实意义。

学术论文摘要

慢性高原病(chronic mountain sickness,CMS)是目前高原地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西药治疗具有副作用大、疗效欠佳等特点。中医药治疗慢性高原病虽有一定优势,但是有关于CMS的中医分型和治疗方法目前均无统一的认识,各医家提出的分型及治疗方法,多从个人经验出发,主观因素影响较大,缺乏循证医学的根据。这导致了目前慢性高原病中医临床治疗混乱局面的出现。体质影响着慢性高原病的发病、治疗、转归和预后。慢性高原病调治不当,可演变成肺心病和慢性心衰,严重危害健康。我们从中医体质入手,探讨体质因素在慢性高原病发病及病情转变中的相关性和重要性,研究慢性高原病的中医体质特点,分析中医体质特点的分布规律,发现其规律性特征,为改善患者的体质,从根本上防治本病提供科学依据。

获奖情况

2009年5月,本作品获得广东省第十届“挑战杯”聚晖广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张选志.高原病主因——清气不足初探.新疆中医药,1993,(2):7-8; [2] 王道瑞.试论中医学对青藏高原发病的认识.青海医学院学报,1988,(2):70-73; [3] 张早华,周晓蓉,曹正逵,等. 高原低氧环境与血瘀证关系的研究.江西中医药,1991,22(3)31-32; [4] 张早华.论“高原气虚证”.中医杂志,1993,34(6):368-369; [5] 张早华,汪慰寒,魏益宁,等.高原低氧环境与气虚关系的探讨——639例气虚患者的分析.中医杂志,1987,(12):54-55; [6] 曹正逵,张永洁.高原气虚证发生机理的初步研究.青海医药杂志,1991,(3):1-2; [7] 姜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基本病机与治则.高原医学,1995,5(4):60-61; [8] 张早华. 高原低氧环境与气虚关系的探讨——心钠素为客观指标的中医分析.青海医药杂志,1989,(4):51; [9] 朱文峰.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诊疗常规.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51-253; [10] 张瑞祥.高原病证治规律探讨.中国医药学报,1987,2(5):9-12; [11] 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高原医学学术讨论会.我国高原病命名、分型及诊断标准.高原医学.1996,6(1):2-4; [12] 国际高原医学会慢性高原病专家小组.慢性高原病青海诊断标准.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1):3-5; [13] 格日力.中国高原医学研究回顾. 青海医学院学报,2005,26(1):1-2; [14] 吴天一.我国高原医学研究进展.高原医学杂志,2005,15(1):1-8; [15] 王琦.中医体质学2008.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452-465; [16] 王琦.中医体质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17] 王琦.9种基本中医体质类型的分类及其诊断表述依据.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4):1-8; [18] 何裕民.新编中医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11; [19] 薛丽飞.自然环境对人体体质的研究进展.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18(3):72-73.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我国自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就进行了慢性高原病的研究。临床方面和基础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在慢性高原病临床治疗上却显得不尽如人意。本病西医疗法众多,但在肯定其疗效的基础上,其巨大的创伤性及副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且本病病程长,当患者由于长久疾病而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西医更体现出了它的局限性。同时在临床治疗时,西医仅仅注重实验室指标的改善,却不重视病人总体情况的变化及病后如何去进行调理与调摄来改善自身状况。而以上的这些问题恰恰是中医治疗的优势项目。中医以其调理机体、治本而少(或无)毒副作用,对比西医来讲有着巨大的优势。 中医在慢性高原病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中医界对慢性高原病的病因病机取得了较为一致的公认,临床上形成了多方法,多格局的综合治疗局面。然而不足的是,中医对本病的研究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治疗体会上,这多属于各家之言,没有形成系统的辨治理论与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体系。这成为了目前慢性高原病中医研究中最重要的缺失之一。 体质作为人与生俱来和后天获得,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是人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与自然、社会环境相适应的人体个性特征,表现为结构、功能、代谢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性,对某些病因和疾病的易感性,以及疾病传变、转归过程中的某种倾向性。高原居民在高原高寒缺氧、干燥多风的气候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下,他们的体质已出现根本性的差异。同时由于生活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不同人群的发病倾向和病情转归也不同。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同时结合临床证侯、症状表现,来综合拟定治疗方案进行临床治疗。在病情缓解之后,根据体质来进行病后调体治疗与康复治疗,是在当前综合的中医临床诊疗方案还没有的情况下,是中医治疗本病一条可以考虑的途径。而以上的这些问题,却是当前西医治疗过程中不会顾及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 体质研究作为我国中医界“973”计划的立项课题之一,在许多疾病领域均进行了相关的临床流调研究,但作为慢性高原病而言,却无人认识到高原环境下的体质特点及其对慢性高原病发病及病情转变的影响。本研究立足于此,探讨了体质因素对慢性高原病的影响作用并初步获得了慢性高原病的体质特征基本信息。同时也针对一些出现较多的病理体质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案。因此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创新性及现实意义。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