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文化农民的生态观探析——以广西上林马安庄为例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哲学
- 简介:
- 文章以广西上林县马安庄田野资料为例证,就文化农民的生态观进行了探讨,认为乡村和谐生态建设的关键便在于如何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
- 详细介绍:
- 自人类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以来,“自然——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态环境日益突显而备受关注。而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关键——文化理念对人类的永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是人类学家普遍认同的一个观念。同时,针对乡村发展,学术界普遍把“内源式发展”看作理想模式。 鉴于此,本论文以广西上林县马安庄为田野点,采用文献分析法、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通过描述当地农民的生态行为,剖析文化农民的生态观生成机制,并提出相应建议。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通过就文化农民生态观念的探讨,为和谐乡村建设提供有益建议。 基本思路:第一部分,介绍选题缘起。第二部分,简要叙述调查地基本情况。第三部分,着重描述文化农民生产中的生态行为。第四部分,着重描述文化农民生产中的生态行为。第五部分,探讨文化农民生态观的生成机制。第六部分,提出建议,得出结论。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1、深化生类人学研究; 2、弥补民族志内容上的不足,深化乡村社区研究; 3、丰富文化农民内涵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1、促进食品安全; 2、提供农村生态问题的解决方案; 3、指导和谐乡村建设
作品摘要
- 文章以广西上林县马安庄田野资料为例证,就文化农民的生态观进行了探讨,认为乡村和谐生态建设的关键便在于如何依靠农民自身的力量。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李亦园.生态环境、文化理念与人类永续发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4年第7期. [2]秦红增.农民再造与乡村发展——文化农民系列研究之一[J].广西民族研究.2005年第2期. [3]叶敬忠.创造变化的空间——农民发展创新的原动力研究[J],中国农村观察,2004年第4期.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源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8.P2. [5]周大鸣,秦红增.文化引导发展:以中国西部内源发展项目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6年第5期.
调查方式
- √走访 √ 问卷 √ 现场采访 √ 个别交谈 √ 亲临实践 √ 会议 √ 图片、照片 √ 书报刊物 √ 统计报表 √ 影视资料 √ 文件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1、生态人类学在乡村社区中的应用研究 在对生态人类学理论的探讨历程中,人类学家对其应用也从未松懈过,特别是在乡村社区的运用相当普遍。如在生态人类学学科成立之间,法国的莫斯对爱斯基摩人的研究和英国的埃文斯•普里查德对努尔人的研究被认为是目前最早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而拉帕波特的《献给祖先的猪》,这部著作被视为文化生态学分析的典范。在国内,人类学被译介到中国之初,中国人类学研究便有着浓厚的生态人类学色彩,并且主要以乡村社区作为研究领域,如哈里斯明确地把费孝通和张之毅的禄村调查视为生态人类学研究的范例。在近年成长起来的生态人类学研究队伍中,比较突出的是滇、湘、疆三地的力量,立足于本土研究,带动国内生态人类学研究出现了一个高潮。 2、文化农民研究 农村精英(乡村精英)在社会学界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一直受社会学界的广泛关注,成果颇多。如:《谁是农村发展的主体?》[李小云主编,1999];《农村社区精英研究综述》[李婵,2004]与《中国农村精英研究的问题域及其整合》[胡杨,2006]相关研究综述;《乡村精英与农村社区发展》[张义烈,2005]与《对农村经济精英的社会学考察》[史雪莲,2007]两篇硕士论文对农村(乡村)精英研究做了详细的理论回顾。近年来从人类学视角,对文化农民的研究主要以秦红增为代表,如:《乡村新网络专家:文化农民——科技下乡的人类学视野之四》[秦红增,2004]、《农民再造与乡村发展——文化农民系列研究之一》[秦红增,2005]、《文化农民生成的拉力和推力——文化农民系统研究之二》[秦红增,2005]、《文化的力量:农村妇女现代农业知识习得方式的省思——文化农民系统研究之三》[秦红增,2005]。 以上研究尽管对农民的关注,学术界从未松懈过,但是近年来以乡村生计转型为依托,结合生态人类学,从思想上深究其意识根源,探讨村民是否具备提出解决生计转型与村落生态问题的建议,对其自身的发展是否具备文化自觉意识的研究却很缺乏,存在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