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震后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京津冀高校大学生为例
小类:
教育
简介:
5.12汶川地震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从这次灾难中反思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现状,成为改进大学生灾难教育的契机。作品从京津冀不同层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科学抽取1870人作为调查样本,首先厘清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并系统提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有效对策。该作品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对策能够为高校...(查看更多)
详细介绍:
一、选题背景 (一)、5.12汶川地震给中国带来前所未有的灾难,如何降低灾难的破坏和伤亡程度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灾难认知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灾难认知水平对于减灾策略的制定、实施、提高应灾能力等都具有要影响。 (二)、目前国内主要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的认知水平测定上,缺乏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和相关的对策建议;研究对象针对性典型性不强;成果适用的范围具有局限性,前瞻性总体性...(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作品从京津冀不同层级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中科学抽取1870人作为调查样本,首先厘清了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并系统提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有效对策。该作品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对策能够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大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基础数据和一定的理论指导,为国家及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抽样及统计的科学性: 1.选择地域具有典型性,抽样群体具有典型性且样本抽样时,兼顾了不同种类、层次、水平的高校。 2.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独特性: 该作品弥补了当前相关研究领域在研究对象、成果适用的范围、前瞻性及总体性等方面的缺失。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该作品力图厘清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灾难认知水平的总体现状和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弥补学术界对该问题研究的缺失。 2、该作品的调研数据和相关对策能够为高校和教育主管部门有效开展大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提供基础数据和一定的理论指导。 3、该作品的研究成果可为国家及相关部门防灾减灾机制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作品摘要

灾难认知是公众对灾难的态度、感受和认识,它是开展防灾、减灾工作的基础,它对于减灾策略的制定、应灾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是肩负着祖国未来的特殊群体,其灾难认知水平代表着国民灾难认知的预期水平。然而由于灾难认知的属性特征、认知评价体系的不完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同程度的缺失等原因,多数学生对防灾减灾知识的认知停留在初步了解阶段,学生防灾减灾行为和防灾...(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李景宜等. 国民灾害感知能力测评指标体系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2(4). [2] 谢晓非,徐联仓.风险认知研究概况及理论框架[J].心理学动态,1995,3(2). [3] 陈兴民.个体面对灾害行为反应的心理基础及教育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0.08. [4] 杨培升.浅谈学校的危机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4(11). [5] 肖鹏军.论公共危...(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及个人访谈相结合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系统研究人类对灾害适应的学者是美国地理学家怀特,他建立了“环境灾害及其影响以及人类对它们的响应的全球类型和各种文化类型”的研究范型。美国科学家卡波尔森以及斯坦李恩等人的研究证实了风险沟通可以强化或削弱人们的灾害感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各国的专家学者开始风险感知的研究方法对影响人们社会生活的各种因素进行探讨。如海耶斯通过统计数篇1971年后发表的...(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