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水稻抗纹枯病主效QTL-qSB-9的位置、效应及作用方式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
- 简介:
- 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南方部分稻作区的首要病害,水稻对该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研究抗病QTL(quantitative trait locus)的真实性及其遗传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而当前关于该领域的研究报道十分稀少。 本项目通过整合水稻基因组信息、标记开发与辅助选择技术以及纹枯病精确接种鉴定方法等多种手段,采用拟染色体单片段替代系的研究策略,对不同品种(...(查看更多)
- 详细介绍:
- 纹枯病是水稻三大病害之一,每年造成的损失达数十亿公斤稻谷。在中国南方稻区的很多地方已经成为水稻的第一大病害。 目前,对纹枯病免疫或高抗的品种寥寥无几。因此,加快纹枯病的遗传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较高的理论价值。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利用水稻的多个不同研究群体组合共检测到30个左右的抗纹枯病QTL,涉及全部的水稻12条染色体。然而其中有些...(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目的:为水稻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可靠的基因资源及其利用策略。 思路:通过图谱整合,确定不同研究中水稻第9染色体上检测到的抗纹枯病QTL-qSB-9的相对位置;通过发展新的分子标记和构建拟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确定不同亲本上qSB-9的存在区间、抗性效应及与之连锁的分子标记;通过对qSB-9Tq的近等基因系进行2种田间试验设计,确定qSB-9Tq的效应与作用方式。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科学性: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及近等基因系是研究作物复杂数量性状基因效应与作用方式的最好材料,结合精确的牙签嵌入接种法及多个试验重复,明显提高结果可靠性与科学性。 先进性:确证不同抗病亲本上qSB-9的存在区间,精确分析qSB-9Tq的抗性效应及作用方式,在国内外尚属首次。 独特性:通过拟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牙签嵌入接种法及2种田间试验设计开展本研究,是本项目的独特之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纹枯病已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水稻高产、稳产。开展抗纹枯病水稻育种的前提是获得抗性基因并了解其作用方式和物理位置,同时获得其紧密的分子标记。qSB-9是之前研究中发现的一个主效抗纹枯病QTL。本项目围绕qSB-9的相关研究结果,将直接促进qSB-9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速度,加速抗病品种的培育。
学术论文摘要
- 在水稻品种J85、明恢63和特青第9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抗纹枯病QTL(qSB-9),命名为qSB-9J85、qSB-9MH63和qSB-9TQ。 结合水稻物理图谱及标记整合图谱,发现qSB-9J85、qSB-9MH63和qSB-9TQ的置信区间相近或局部重叠。以感病亲本Lemont为轮回亲本分别与J85、MH63和TQ杂交并回交以构建各遗传分析群体。用标记辅助选择结合抗性...(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
- 2008年12月,作品参加某大学第五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一等奖
鉴定结果
- 无
参考文献
- 1.Zou J H, Pan X B, Chen Z X, et al.. Mapping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sheath blight resistance in two rice cultivars (Oryza sativa L.). Theor. Appl. Genet. 2000, 101 (4): 569-...(查看更多)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在水稻对纹枯病抗性遗传研究中,目前主要集中在抗病QTL的定位上。1995年Li等首次利用RFLP标记进行抗水稻纹枯病QTL的定位,此后陆续有Zou等(2000)、韩月澎等(2000)、Sato等(2004)的报道或开展了水稻抗纹枯病QTL的定位研究。这些研究分别涉及到TQ/Lemont,J85/Lemont,珍汕97/明恢63,窄叶青8号/京系17,Hinohikari/...(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