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农村教育出路究竟何在?——“千村调查”实证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本课题组承担的此项调查报告作为“千村调查”项目的组成部分,致力于从丰富的样本数据中提取必要的信息加以解读和阐释,并结合具体的乡村个案,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现状作整体把握和一定程度的分析。课题组成员来自六个省份,在“千村调查”项目中全程参与了对各自家乡的农村教育状况的实地调研。个案访谈的实践和整体数据的审视,使我们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当下农村教育中一些值得引起重视的普遍性问题。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教育中脱离乡土特征和农村实际、盲目追随城市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农村儿童、青年、成年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多重需求,这与“千村调查”整体数据所反映出的问题是符合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成因作了进一步分析,并就提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继续教育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详细介绍:
(1)基础数据的采集。以我校“千村调查”项目为依托,采用了方便抽样的方式,根据大学生就近方便原则,以全国东、中、西的地理区划为基础,按照高、中、低三个收入层次进行分层抽样,共抽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658个村子(行政村概念),1000多个自然村(寨、屯),共发放问卷10214份,共回收问卷9193分,回收率高达90%。本次调查覆盖面广、样本数量大、且问卷回收率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农村教育的发展情况。 (2)乡村个案的访谈。根据已有相关文献对于农村教育这一领域的成果,结合课题组成员自身的经验体会,赴甘肃、安徽、江苏、河南、辽宁、陕西等六省的代表性村寨,与农村居民和基层干部作深入访谈。 (3)逻辑构架。课题循“现状描述——原因剖析——对策建议”的链条,重点突出了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关照,而对农村教育脱离“三农”实际需求的研究则成为本课题展开分析过程的一条主线。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以经济社会学为主要视角,以“千村调查”数据为基础,摸清农村教育现状,理清存在问题并分析其成因,给出具有一定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思路:依托千村调查的基础数据,结合课题组成员所做的乡村个案访谈,循“现状描述——原因剖析——对策建议”的链条,重点突出了对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继续教育的关照,而对农村教育脱离“三农”实际需求的研究则成为本课题展开分析过程的一条主线。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结合具有代表性的大量样本的实证数据与鲜活的具体个案的分析,运用经济社会学方法,对农村教育现状做了较为客观的考察。 (2)将观测对象按年龄阶段处理,逐次剖析农村不同群体的教育需求,发现问题中的共性。 (3)立足农村实际状况,摒弃忽视城乡发展差异和实际需求差异的现实、盲目追求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同质性观点,特别强调农村教育必须面向农民需求和农村实际。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教育在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并提升农民素质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我国农村教育的研究多基于经济学或教育学的视角,对处于受教育过程中的人的主体性在不同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的关注和论述,还并不多见。为此,本研究主要通过经济社会学视野的透视,探寻从启蒙阶段到成年之后的农村居民在童年——青年——成年各人生阶段对于教育的实际需求,并观测现行教育制度的供给能否满足这一需求,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作品摘要

首先,本研究主要从经济社会学的视角,基于对“千村调查”数据库农村教育方面数据的分析和对六省市具体案例的实地调查与访谈,按照年龄分层的方法,总结了农村教育在不同阶段、不同人群中的特征。调研结果显示,当前农村教育中脱离乡土特征和农村实际、盲目追随城市教育模式的现象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农村儿童、青年、成年在基础教育、初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的多重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农村教育现状的成因作了分析,主要表现在经济落后与收入贫困制约了农村教育发展,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忽视了留守儿童教育,教育目标单一化严重脱离了实际生产生活。最后,就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和农村成人继续教育提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1)2008年6月,课题组阶段性成果《滞留在现代化中途:转轨国家的农业之惑》刊载于《读书》杂志2008年第6期,并被列为该期封面重点推荐文章。 (2)2008年10月22日,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两难困境》入选 “制度创新与新农村建设”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并在经济学分论坛第二场作报告发言,获“学术创意奖”。 (3)2009年1月,课题组阶段性成果《小农经济改造与中国农村改革》刊载于《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第1期。 (4)2009年3月,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现代化进程中的农业两难困境》等五篇调查报告(论文)被评为某校千村社会调查优秀调查报告(论文)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张乐天:《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2]刘小峰等:《农村教育供给问题研究——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11期 [3]朱小蔓:《湖北农村教育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4][美]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5]韩清林:《我国中小学生流失状况的分析与对策》,《教育研究》1990年第2期 [6]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赵叶珠:《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青年研究》2000年第3期 [8]曹明贵:《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资本流动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 [9]华东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编:《陶行知全集》(第一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 [10]焦守田:《培养现代农民》,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调查方式

走访、问卷、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会议、图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1)理论研究类文献。理论研究类文献主要就当前农村教育的政策体制进行梳理,对农村教育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建议,对农村教育今后的发展走向从理论层面进行探析。如张乐天的《我国农村教育政策30年的演进与变迁》,梳理了30年农村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变迁经历的三个阶段,总结了这些政策的演进路向和变迁途径。伍丽烨的《和谐社会视角下农村教育发展的路径探析》就农村教育目前存在的教育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通过政府提供教育经费、构建现代化信息技术平台、加强师资建设等路径来促进和谐农村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类的文献学术性强,对中国农村的教育政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系统的梳理,对以后的农村教育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中国的农村各地差异较大、东西部地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该类文献对中国农村教育问题进行的是综合性研究,应用性有待增强。 (2)调查研究类文献。农村教育类调查报告则由学者们通过实证调查得出,反映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与实际情况给出政策建议。该类文献主要反映农村教育的投入来源、教育模式、教育政策和发展战略等几个方面,如刘小峰等的《农村教育供给问题研究》,以福建省40个行政村为例,对农村教育的供给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村教育供给陷入短缺困境的结论。朱小蔓的《湖北农村教育调研报告》指出以湖北省为代表的中部农村地区教育的“塌陷”现象,日益成为当前农村教育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农村教育的思路和建议。这些大量的针对具体村、县或省的农村教育调查报告有助于我们广泛、深入地了解当前中国各个地区的农村教育实际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这类调查报告往往是现象描述有余,深入分析不足,缺少对现存问题的理论透视,往往是以事论事,没有总结其中的规律性。 (3)学术研讨和工作报告类文献。关于农村教育的各类学术会议也较多。2008年底,《中国农村教育》发表了《社会转型中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中国农村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对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这个学术研讨会的情况进行了整理。学术研讨和工作报告类文献,有助于各方交流经验,交换思想,是农村教育实际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但是,该类文献更侧重农村教育工作者对自身工作的评价和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和感受,缺乏整体性、全局性,研究范围易限于一隅。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