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与战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小类:
经济
简介:
本作品运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建立表象-机制-控制研究框架,构建都市圈ESRE(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运用回归分析,揭示出子系统间相互耦合、协同演化的主导因素,归纳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机制;在全面把握都市圈ESRE协调发展机理基础上,构建“一点两线三面”的ESRE协调发展战略框架。
详细介绍:
我国是一个资源能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国家,以工业为主体、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粗放型、内生式的经济增长模式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冲突日益突出,特别是在人口、经济规模较大的都市圈(群)表现尤其明显:资源衰竭、能源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都市圈经济发展模式与运行体制处于深刻大转型期,亟待进行规律总结与规划创新研究。 本作品运用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建立表象—机制—控制研究框架,创新运用定量与定性、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1995-2008年间CNKI期刊相关论文,在专家征询、频度统计基础上,综合考虑数据可获得性,从目标—因子—指标三个层面,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四个方面,建立都市圈ESRE复合系统一般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标准化处理、主成分分析、独立性检验,计算相关系数和空间变异度归并评价指标,重构评价指标体系:经济发展系统内涵表现为规模、结构、效益和分布等4个维度特征;社会发展系统表现为水平、影响2个维度;资源支持系统表现为条件、耗用、生产3个维度;环境保障系统表现为水平、压力和抗逆3个维度。 接着,引入物理学容量耦合思想,构建都市圈ESRE协调发展数理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对象,运用MATLAB7.0和SPSS16.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多角度定量分析揭示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系统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基础影响显著;复合系统协调度差异程度较大,与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正相关;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地域分布不平衡,形成核心—边缘与等级板块复合空间结构。 第三,运用回归分析,以系统综合发展指数作为被解释变量,用其他3个子系统的指标因子作为解释变量,构建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的回归方程,剖析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因子,揭示子系统间相互耦合、协同演化主导因素,归纳得出武汉城市圈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机制:土地资源与消费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子;经济发展水平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子;环境污染成为资源发展的主导因子;资源利用效率成为环境发展的主导因子。 最后,以资源环境系统建设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两型社会意识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策体制改革与系统规划为支撑面,构建“一点两线三面”的ESRE协调发展战略框架。以期为当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提供实践指导与现实示范。

作品图片

  • 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与战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 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与战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 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与战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 都市圈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机理与战略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为例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撰写目的:对都市圈空间发展模式进行规律总结与规划创新研究,为都市圈协调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基本思路:引入表象-机制-控制的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建立都市圈ESRE复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分析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运用回归分析,归纳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最终构建“一点两线三面”的ESRE协调发展战略框架。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作品运用MATLAB7.0和SPSS16.0等先进数理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海量数据分析,重构ESRE复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协调发展模型,为都市圈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机理分析提供科学、先进的方法支撑。运用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建立表象—机制—控制研究框架,在透析都市圈ESRE运行机理基础上,提出“一点两线三面”的协调发展战略,更具针对性与科学性,对都市圈“问题—对策”研究范式进行创新补充。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经济转型—优化—重组角度探讨都市圈空间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和科学的发展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与完善中国都市圈发展理论研究,也为中国“两型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结合理论研究有针对性的提出促进都市圈协调发展的战略框架,可为当前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提供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品摘要

运用MATLAB7.0和SPSS16.0数理统计分析软件,建立都市圈ESRE(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模型,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多角度定量分析揭示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其空间特征:系统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经济社会发展受交通区位和资源环境基础影响显著;复合系统协调度差异程度较大,与经济发展实力明显正相关;协调发展度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地域分布不平衡,形成核心—边缘与等级板块复合空间结构。运用回归分析,揭示出子系统间相互耦合、协同演化的主导因素,归纳ESRE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的影响机制,最后以资源环境系统建设为出发点与落脚点,以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循环经济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两型社会意识培育、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策体制改革与系统规划为支撑面,构建“一点两线三面”的ESRE协调发展战略框架。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作品部分内容拟于《经济地理》杂志2009年第9期发表登载;作品于2009年6月6日在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参考文献

一、数据来源: 1、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 2、中国统计年鉴(2008) 3、武汉城市圈统计数据(2005-2007年) 二、参考文献: 1、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22(2):211-220. 2、王维国.协调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3、李勇.武汉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测建模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4、Markus Eggenberger, Maria do Rosario Partidario. Development of a framework to assist the integra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issues in spatial planning[J]. Impact Assessment and Project Appraisal, 2000, (3).

调查方式

本项目以深入走访湖北省各市州有关单位为主,在调研所在单位,翻阅统计报表,查看书报刊物,访谈重点对象,收集大量真实有效的数据,并作科学整理分析。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其中,资源是基础,环境是保障,经济发展是动力,社会发展是方向。四者构成一相互耦合的复合系统(ESRE),其协调状态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程度,相关研究受到广泛关注: (1)ESRE系统协调理论体系架构。建立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理论体系,耗散结构论、非线性协同论、内生经济增长论、环境承载力论、生态需要论、复合生态系统论、生态经济协调论等理论不断应用于ESR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2)ESRE系统协调发展实证研究。研究区域以国家(省区)等大尺度和单体城市等小尺度为主,中部都市圈(群)的研究力度相对薄弱。 (3)ESRE系统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角度,对Leontief投入产出模型、“库兹涅茨倒U型”模型进行创新性争论与验证;一方面从生态经济学角度,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模型,以生态—经济协调动力学模型、生态足迹模型、生态模拟和经济优化模型为代表;另一方面从资源经济学角度,重视资源的价值,建立SEEEA核算体系和ECCO评价框架。 (4)ESRE系统协调发展战略研究。ESRE系统协调发展是当今世界人地关系的焦点议题,许多学者建立“内涵界定—协调评价—调控路径”的研究范式,构建系列协调评价标准与模型,多学科多视角架构ESRE系统协调控制框架,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政策调控、产业升级转型、空间重组、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等。 从国内外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现状来看,ESR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热点与前沿,但仍有待进一步深化:(1)研究尺度多集中于国家(省区)和城市,涉足中部都市圈(群)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2)研究范式多集中于“内涵界定—现状评价—发展对策”的问题—对策研究模式,ESRE系统协调发展的机理透析仍显薄弱;(3)研究视角上,以静态评价为主,评价与衡量标准缺乏动态性,空间发展演进研究力度不够;评价指标(群),较多描述客观现实状态,较少针对变动趋势的调控路径研究;着重实证揭示ESRE系统运行的客观状态,缺乏多目标框架下的政策体制、制度安排、产业转型、空间重组、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立体式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