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农地制度的国际比较——以日本为例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经济
- 简介:
- 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具体表现为1978年至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年均增长9.67%,远远高于世界3.3%左右的年均速度。土地是农民的根本,往往也是很多历史时期变迁的原因,其重要性从上世纪新民主主义革命中1927年土地革命就可见一斑。本文作为我校学生科研项目《城市化进程中的极差地租》系列论文之一,将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问题加以研...(查看更多)
- 详细介绍:
- 日本城市化与农地制度历史演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1•日本当年的快速发展是抓住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展时期,适宜国际贸易及工业化发展的时期,实现城市化快速发展,建立完善的工业化体系,进入后工业化时代。因此,抓住当前和平发展时期为中国提供良好的机遇,使外力与内力结合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中国农地制度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迫切要求农地制度——农村生产关系要适应经济发展——生产...(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对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问题加以研究,力图通过研究总结出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经验与教训,并为未来土地制度发展乃至“三农”问题献计献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在迅速发展的城内,建筑投机的真正对象是地租,而不是房屋。针对这种现象,要理顺国家、开发公司和用地单位的经济关系,特别是保证国家实现对土地的所有权,农民的合法使用权,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地租理论,承认研究客观经济生活中地租存在的事实,把土地产权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把马克思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理论、所有制理论与当代农业发展相结合,放到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框架内,结合长春经济现实进行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运用经济学基础理论,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从经济现实出发,观察分析事关民生的土地问题以及连带效应,具有实践意义。
作品摘要
- 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5625亿元用于“三农”支出,较去年增长30.3%,增幅为历年来最高。其中,对农民的各种直接补贴为1332.9亿元,同比增长23.4%;用于支持农业生产的投入为3044.5亿元,同比增长17%。根据建国以来有关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文献,总结学术界研究成果,将建国以来土地制度变迁分为三个阶段,结合国内不同阶段纵向对比与国际横向对比,总结建国后土地制度的特点,并...(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 1.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王景新,《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世纪变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3.速水佑次郎,《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王振中,《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5.刘广栋、程久苗,《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与实践...(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城市化特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二是城市化景观的地域推进;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 在《孤立国》(杜能,1826)中提到:田庄的收入与土地的收益不同,我们必须仔细加以区别。田庄上总有房屋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