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第19届江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访谈与作品分析
- 来源:
- 第十一届“挑战杯”国赛作品
- 小类:
- 教育
- 简介:
-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江苏举办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广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活动。通过对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尤其是获奖作品分析,不仅准确把握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作品的学科分析、区域分布、学段分布、学校分布情况,而且对获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剖析其创意来源、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概括出青少年科技创新存在的区域性失衡、结构性失调、功能性失谐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出了若干对策。
- 详细介绍:
-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我国举办时间最长、参赛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广的创新示范性活动。第1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展示了江苏青少年和学校的整体科技素质和创新发明水平。本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涉及范围广,充分显示了江苏青少年科技发明的视野较为开阔,他们能够敏锐地关注社会变迁,善于从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中寻找灵感,也显示出江苏中小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很强。 通过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尤其是获奖作品分析,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苏南、苏中、苏北“区域性失衡”问题;小学与初中、普高和职高“结构性失调”现象;中小学课程支撑的“功能性失谐”;科技创新教育实施中的“体制性障碍”等。 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实行分类指导,缩短地区、学级和学校类型差距,促进全省均衡发展;全面落实科学课程,构建学科与活动课程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健全科技创新经费投入机制;建设更多的科技创新特色学校,更好地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学校和社区、家庭教育相互协同,共同推进青少年的科技创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 为了了解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更好地推动江苏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扎实、蓬勃的开展,提高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素质,通过对第19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从学科分析、区域分布、学段分布等多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辅以现场调研、深度访谈,运用作品分析法对高水平获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剖析,概括出江苏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现状、问题并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出对策。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 在江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支持下,笔者全程参与了整个赛事,拍摄了获奖作品的全部展板,获得大量照片及获奖作品申报书,辅以现场访谈,保证了数据的科学性和完备性。采用现场研究法,更直观、更真实地反映江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状与折射出的问题。从创造学学科的角度对高水平获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了剖析,深层次挖掘青少年科技创新创造过程的差异,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创造力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 以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视角,从青少年创造心理层面来研究科技创新,发现现状与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研究成果不仅对江苏乃至全国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开发青少年科技创新潜能、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为各级政府制定并采取科技创新政策与措施提供了参考价值。
作品摘要
-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是江苏举办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影响面最广的青少年科技创新示范活动。通过对第19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场调研、深度访谈尤其是获奖作品分析,不仅准确把握了青少年科技创新获奖作品的学科分析、区域分布、学段分布、学校分布情况,而且对获奖作品的创造过程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剖析其创意来源、创造性思维、创造技法,概括出青少年科技创新存在的区域性失衡、结构性失调、功能性失谐和体制性障碍等问题,对如何推进青少年科技创新提出了若干对策。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 本文提交给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得到活动中心冯少东主任和丁建宁副主任的充分肯定,并放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网()上,截止到2009年6月5日点击率已超过1450。 2008年8月,获“纪念江苏教育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三等奖,颁奖单位:江苏省教育厅; 2008年11月,获江苏省2008年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青年学者专场优秀论文二等奖,颁奖单位: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2009年3月,获所在学校第二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哲学社会类论文特等奖。
参考文献
- 1.胡琳.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状与分析,青海教育,2006,1-2 2.吴斌.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的现状与分析,学会,2008,12 3.柏长春,肖明珍,汤成霞.泰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科协论坛,2007,3 4.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教育研究,2002(1) 5.傅世侠,罗玲玲等.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
调查方式
- □走访 □问卷 √现场采访 □人员介绍 √个别交谈 □亲临实践 □会议 √图片、照片 □书报刊物 √统计报表 □影视资料 √文件 □集体组织 □自发 □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全球的科技创新浪潮来势汹涌,迫切需要我们加强科技创新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技兴趣,提升青少年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科技发明领域是创造性体现的最充分、最集中的领域。科学创造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文献检索发现,关于青少年科技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基于创造发明获奖者来研究创造型青少年的创造性人格特征,如钱曼君、周家骥等分别对青少年创造发明获奖者和64名青少年科技竞赛优胜者进行研究,发现创造型青少年学生具有好奇心、独立性、自信、恒心、精力旺盛等个性特点;二是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影响因素及培养等方面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申继亮、胡卫平、莫雷等;三是科技团体创造力的研究,如傅世侠、罗玲玲在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了科技团体创造力评估模型。 众多国家均已认识到科技创新大赛在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均设置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促进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如美国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英国伦敦国际青年科学论坛、欧盟青少年科学家竞赛等。关于国际大赛的介绍、宣传、报道、获奖公示较多,基于大赛的研究几乎没有。在我国同样存在这一现象,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在全国及各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报道及获奖状况;对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解读、问答;获奖作品集和优秀科技实践活动汇编;在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的学生与优秀指导老师简介及经验谈;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而从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作为切入口来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的文献仅3篇,即胡琳的《青海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现状与分析》、吴斌的《福建省青少年创新大赛的现状与分析》、柏长春等的《泰州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前两篇将所在省份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的地位做了统计,然后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第三篇从市级层面出发,通过发放调查表等形式,发现问题并提出对策。已有研究发现区域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辅导员队伍层次不齐,参赛目标功利等方面。 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运用作品分析法,运用创造学学科知识对高水平作品的创造过程、创造方式进行剖析,辅以现场调研和深入访谈,为研究青少年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