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中国古代染整技艺的初步系统研究与重现
小类:
能源化工
简介:
本申报项目对我国古代染整技艺和生物染料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实验与重现研究,并形成: 论文——对我国古代染整技艺进行了初步的系统研究; 色谱——创制已知织物背景、白度、材料和染料来源的染整色谱,实现古染整技艺及术语的科学重现与精准定位; 精品重现——以实验研究为基础,进行了古染整精品、工艺和技术的重现及验证。 作品以科学发掘、传承和重现我国古代染整技艺,建立古染整色彩及术语的基准色阶和色谱;重现失传染整技艺、染整精品和顶级文物为目的。 作品对系统研究、归纳和重现古代染整技艺和色彩术语,建立纺织、服装和研究的基准色阶和标准色谱及其数量化标准、电子指纹;阐明我国古代的染整工艺、技术和水平,实现古染整、服饰和颜色术语的断代、重现和深入研究都有一定的直接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详细介绍:
人类应用天然染料织染有极其悠久的历史。19世纪后叶,合成有机染料的发现,全面替代天然染料,成为纺织、服饰染整的主体。 由于合成染料多属芳香烃类化合物,其人体和环境友好性倍受质疑;生物染料重新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生物染料和传统染整技艺的研究开发成为纺织与服装产业的新热点。 大量的考古成果表明,我国曾经有过世界领先和精湛的织染技艺,但遗存的工艺、技术文献资料不多,对我国浩瀚的文化遗产及古染整技艺需要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归纳、研究与重现。为此,本申报作品对我国古代染整技艺进行了较系统的归纳、实验与重现性实验研究,为发掘我国的服饰文化资源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申报作品由三部分组成: (1)中国古代染整技艺的初步系统研究与重现的研究论文; (2)已知织物、白度、材料和染料科学背景和染整工艺、技术的织染色谱(色卡); (3)古染整、服饰文物精品复制,古染整技艺、染整术语和色谱的重现、量化、断代与标准化; 作品的目标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发掘、传承和重现我国古代染整技艺、色谱和术语,建立与此相关的科学基准;重现失传染整技艺、染整精品和精品文物。 作品的科学性在于: (1)自新石器时代,我国逐步形成了世界领先及独特的,有一定科学依据的染整技艺体系,部分技艺与作品至今仍属罕见。 (2)虽然人们普遍认为传统染整技艺有良好的人体、环境友好性,但尚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尤其是与合成染料染整对照时。 (3)在现代科学技术背景下,对我国古染整技艺的重现,将直接为古纺织、染整技艺及文化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工具;实现色觉相关技艺与文化的断代o (4)颜色的定位以高度稳定的天然有色矿物颜料为参照线,将排除人们对颜色描述的历史嬗变。 作品的创新性在于: (1)根据纺织材料化学单体——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建立古染整技艺与染料的分类系统。 (2)借助于矿物颜料的高稳定性,以此为基线实现古染整术语的科学分类、重现和基准化比较。 (3)实验证明了古人对染整技艺的掌握已具一定的科学依据,且运用准确。 (4)提出了对天然、合成染料及其染整技艺的环境和人体友好性都需进行切实科学评价的依据。 (5)实验证明文献记载的古染整技艺多有遗误和欠缺,与实际情况差异很大。 (6)实现古染整及色觉术语(俗语)的实物重现和量化比较。 (7)直接证明紫檀染色和灭绝说的谬误。 作品的应用价值在于: (1)论文:验证了些古染整技艺及其科学原理; (2)色谱:天然染整研究、设计和应用的一科学工具; (3)重现精品:古遗存、失传精品的直接重现。 论文对古染整技艺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 (1)可将天然染料分为蛋白质基材(丝绸、毛织物,动物皮)、碳水化合物基材(棉、麻和树皮织物)两大类染料; (2)根据对媒染剂的工艺配伍要求,可进一步分为媒染型和非媒染型; (3)根据颜色(色标RGB或CMYK)可将染料分为红色、黄色、蓝色和黑色四大类基本染料,并可参照同时代的矿物颜料颜色术语进行科学断代和标准化描述; (4)实验证明,古代的织物颜色术语和俗语有很大误差和模糊性,颜色术语和俗语对染整控色的误导不容忽视; (5)我国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超薄香云纱丝质披肩的蚕丝径度可以用猪胰染整实现,八十年代的药控蚕丝径度重现的古蚕丝径度小于现代的结论尚有待证明; (6)天然染整材料经科学运用,可以达到,某些情况下或者能够超过合成染料的质量和效果; (7)借助于矿物颜料颜色术语,可建立进行科学断代和规范的色谱体系和电子指纹体系; (8)我国古代的丝绸染整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毛染和棉染技术的先进性还有待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根据天然织物材料与天然染料的交互染整效果,进行了: (1)设计制作已知织物背景、白度、材料和染料来源的传统天然染料和染整技术制备的织染色谱,科学地重现、规范和归纳古代染整颜色术语,实现染整技艺和术语的断代及标准化; (2)通过在科学基础上的传统天然染料和染整技术重现验证,能够重现、复制文物珍品; (3)根据古代染整色标系统的初步研究与染整精品的重现使已消失或失传的染整技艺重现,订正染整技艺; 的制作工作。

作品图片

  • 中国古代染整技艺的初步系统研究与重现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对古代织染技艺的实验研究是继承、阐明、开发我国文化遗产,古染整技艺资源和水平的最有效方法和途径。 在现代科技背景下,对古染整工艺、技术和制成品的实验研究,以矿物颜料与术语构建相关基准色阶或色谱,可建立科学的古染整工艺、技术、理论和术语关联,实现科学归纳、断代和标准化,阐明织染色阶;从而科学发掘我国古染整技艺宝库,建立科学的古染整理论,为织染研究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1)重现代表性的古代染整技艺和精品; (2)建立古织染色谱实物基准; (3)订正古染整技艺,并获得相关的色度学电子指纹; (4)根据织材化学性质与染料的交互关系,建立了基材与天然染料的交互色谱和量化方法,为厘清我国文献染整技艺和术语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 (5)通过实验和重现性研究,为古代染整技艺的开发与研究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申报作品补充了天然纺织材料学和染料学的交互实验空白,建立了科学的古染整定色、色标体系,实验研究我国古染整技艺,重现文物精品、服饰颜色术语,建立与之对应的实物标准色标、色阶。为天然织染研究和重现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 制备和建立的古代织染技艺、材料和染料基准、色谱和色阶。对研究、探讨、规范古代织染技艺,建立织染技艺基准,传统织染技艺的开发利用都有直接的工具性价值。

学术论文摘要

在文献和文物研究的基础上,用实验方法对我国古代的织染工艺和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古代织染技艺已达很高水平,形成特有、完备的技术和工艺体系,部分成果至今仍属独创。 尽管我国古代尚未从科学的角度认识织染技艺,但在实际中已能正确应用;现代部分生物染料的有效成分已作食品添加剂等使用,其人体友好性无需质疑,但部分天然无机染料显然有严重的安全问题;部分合成染料是以天然染料色素为目标合成,甚至化学特性完全相同,因此其人体安全性无明显差异。 天然染料和染整工艺的环境友好性远低于人们的预期,世界古代染整技艺都有一定局限性,多数天然染整材料与技艺目前已无应用价值,应退出产业环节,但它是现代合成染料工业形成的基础。 我国古代早已掌握尚待开发的纺织品染色光照变光变色技术,提示在我国古代尚有很多秘而不宣的工艺技术有待挖掘;对以茜草和紫檀的研究表明,也尚有很多缪误有待订正。 借助于天然矿物颜料的颜色稳定性,可对古染整技艺进行科学断代、重现和标准化,建立制备我国古代的天然织染色谱,重现顶级国宝文物,发掘、整理、验证和拯救古染整技艺资源。

获奖情况

(1)我国古代染整工艺水平的考证《纺织科技进展》2009年3期20~21; (2)2009年6月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赛区一等奖。

鉴定结果

(1)查新报告表明,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和检索资源中的检出文献内未见有与本申报作品相同或近似的研究成果报道; (2)本作品业经多次专家评审,尚未见作品有相同或近似工作的评审意见。

参考文献

[1] 国家2002年863项目《天然染料制备及其在生态纺织品开发与羊毛清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2] 国家攻关1989年《马王堆丝织品的仿制与研究》; [3]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造纸技术的重现与研究》 [4] 路甬祥等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大象出版社,2005. [5]【韩国】金成熺著.染着江南春水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6] 韩晓俊等.天然植物染料染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针织工业,2007(5):48-51. [7] 潘丽娜 贾丽霞.植物染料的研究现状及趋势[J].纺织科技进展,2008(3):36-37.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由于合成染料多属芳香烃和芳香胺类化合物,对人体和环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近年来生物染料重新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我国是天然染整技艺最发达的国家和民族,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前的北京猿人时代。我国2千多年前马王堆汉墓,及法门寺地宫等为代表的大量纺织文物精品,至今仍然很难仿制和重现。这些事实表明,对我国天然染整技艺的研究、发掘与重现,对提高我国,乃至世界的染整技艺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尽管我国是世界上染整技艺的发源地,但遗留下来的专业文献和著作很少,至今已发现、出土的文物精品仍然未能妥善、精确的原样重现。 21世纪以来,欧美人士大量收集保存了我国大量的少数民族服饰精品,不仅为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染整技艺所折服,而且确认很多技术已经失传并已经达到非常高的工艺水平。 新中国建立以来,国内纺织、染整、染料和工艺及服装艺术等领域对我国古代的染整技艺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主题,改革开放,“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以后,对我国古代的染整技艺的研究才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为此我国在早在1989年安排了国家攻关项目——《马王堆丝织品的仿制与研究》项目;2002年的863项目中资助了——《天然染料制备及其在生态纺织品开发与羊毛清洁生产中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展现我国天然染料的制备及应用的高水平研究开端;以清华大学、东华大学为代表的大学,及考古、纺织、染整等科研院所都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研究。 已进行的查新、咨询研究结果显示,近5年来,本申报作品相关的领域,共已查询到发表的研究报告有120余篇;近年来相关领域共公开发表的博、硕士论文8篇;但这些工作正如路甬祥先生主编——中国传统工艺全集《丝绸织染》和金成熺【韩】著《染着江南春水色》中所述,侧重于对我国古老传统织染,尤其是丝绸织染工艺与文化的研究。 本作品的核心,在现代科技的背景下,进行我国古代染整技艺的实验研究,探讨、构建、验证其科学原理与实验基础;为古代的染整技艺的科学断代、重现、标准化,失传技艺重建和文物精品重现及保护提供实验依据和工具。并着重解决,颜色术语的重现及标准化——色谱制作;文献与工艺验证;古染整技艺的产业价值评价与验证问题。 在本方向上尚未见有类似或相同的研究和工作。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