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小类:
哲学
简介: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其核心目的是为了统筹全面发展,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环境,实现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学发展观不仅具有现实的真理性,又具有道德上的崇高性。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其科学内涵及意义,希望具有现实意义
详细介绍:
摘 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面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发展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中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想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要全面的落实和理解科学发展观,那么,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伦理解读,尤其是从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方面解读,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突破口。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生态伦理 解读 意蕴 以人为本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s facing today's new central committee of China since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new ideas, new assertion of strategic thoughts, reflec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from the concrete conditions of development, there is a new problem. In additi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utlook contains rich ethical thought: "people-oriented" development thoughts contain ecological ethics,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houghts contain ecological ethics, "Overall,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thought contains the ecological ethic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nd understanding, carries on the deep ethical reading, especially from the aspects of ecological ethics, it is half a breakthrough.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thics interpretation implication care for people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其实与伦理道德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种发展观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伦理和道义支持,每一种发展观的实践推进都必将会体现出相应的伦理价值导向。本文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来具体阐述可续发展观的实践,诠释了以人为本、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内涵,进一步丰富了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和生态伦理概念的界定 1、科学发展观的定义和科学内涵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写入党章,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之一。 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义。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而且要求我们的发展是科学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伦理的形成过程及概念、内涵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广义的生态伦理以生态科学原理为依据,认为是整个地球生物圈,而不局限于人类生存的哪个局部范围。它不仅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出发,去保护环境,而且把人类伦理行为的参考框架从人类一个物种的利益和价值转移到千万物种的利益和价值 。 人类把伦理道德的考虑扩展到生态环境,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方社会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是随着人类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趋加剧,并对地球上的物种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因此,生态伦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应运而生。 生态文明的伦理内涵及其丰富,它表明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单向发展。生态文明意味着人与自然间伦理关系的确立以及人们对待自然的生态由以往的征服走向尊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促使人们更加科学的去认识自然中万物的发展规律,尊重规律,保持适度地以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为生态行为的道德底线。 二、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伦理意蕴 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伦理有着十分紧密的理论上的内在联系性和实践上的一致性。 1、“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源于中西伦理文化的人本主义传统。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以人为本、以民为贵的优良传统。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的观点,尽管带有鲜明的阶级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关心人的生存和珍惜人的生命的重要伦理成分是不可否认的。“以人为本”蕴涵了生态伦理的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的那样:“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就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类与自然“和解”思想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发展论”。人与自然道德关系“和谐发展论”并不否定“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相反,是对“以人为本”发展思想的一种坚持,当然它更不是主张“人类中心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把人类的利益绝对化、极端化,忽视了自然生态利益,在实践中表现为征服自然和剥削自然、不惜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来谋求人类的福利。而“以人为本”不仅是对“人类中心论”的一种超越,更是一种完善。科学发展观中的发展思想不是单一经济领域中的发展,而是把发展扩展到以人的理性需求为中心,也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这是科学发展观的又一理论创新。“以人为本”是指人在发展中具有根本性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人既是发展的主体,又是发展的对象。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坚持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生态伦理的主张具有趋同性。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就是说在人类与非人类自然的关系方面,应坚持人类价值的本位性,强调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主体地位。也就是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具有某种道德的意义,之所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具有某种道德意义,是因为这种关系反映着人与人的关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界生态发展的不平衡,而由于生态发展不平衡而受到影响的归根结底还是大自然的主人,也就是我们人类,这就构成了以生态环境为媒介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个部分,从而具有了道德的意义。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考虑人与自然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要有一种正当的“人地关系”和“道德关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人为本”这一思想所包含的生态伦理意蕴。 2、“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伦理意蕴。 人类追求有幸福、有道德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是建立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平相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的协调发展,达到这三者的协调发展,是伦理道德的诉求。其中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生态伦理学目的的一次深刻认识和实践。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并对自然负有责任和义务。科学发展观讲的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类为中心,把自然看作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工具,它不是从人类无止境的欲望出发,向自然索取无度。这过程包含着人类对生态环境认识的道德伦理观。它把人类和自然放在同等的地位,要求人对自然的尊重.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的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两个:(一)人是自然的产物;(二)人与自然是对象关系。恩格斯所说的“报复”是人类对违背自然平衡所受到的惩罚。这种制约关系从反面反应了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进化生态伦理观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统筹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而从生态伦理角度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协同共化的生态伦理观。而就人与自然协同共化的生态伦理观是这样表述的:反对把地球的承载能力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只有停止经济增长才能与环境保持和谐。主张环境的限度对于人人类不具有绝对的意义,社会可以使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按环境演化的客观规律促进环境定向发展从而增强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增强社会发展的自然基础,在社会发展与环境进化过程中寻找协调和和谐。简单的说,人与自然的协同共化包括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人类明智利用自然的观念,也包括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自然整体选择。 人类在利用自然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总是把原因归于对自然规律的不够深刻,却很少检查人类自身的需要是否已经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往道德社会学,自然学,人类学,经济学以及生态学的研究都是从各自的角度涉及人与自然地某一方面,这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新的认识、新的高度去把握人与自然的各种表现形式。使人类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和需求不断适应协同共化的进程。 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是系统的整体性,即物种之间相互利用相互依存协调发展,保持着协同性质。任何一个物种都是保存和利己存在,又是为了其他物种存在。对于一个有生命的自然系统来言,只有协同共化才能达到发展的持续性。由于人类在自然的地位,人与自然的协律,充分了解自己能力给自然带来的影响。自觉把自身和自然联系在一起,使之和谐,这实质是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原则。 3、“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态伦理意蕴。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换句话说,就是可持续发展要以让下一代人也能发展的方式来发展。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我们的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同时要求我们“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充足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 ”。以临汾为例,临汾发展较快,经济总量连续六年位居全省第二,但是,以资源换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严峻现实,使临汾距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去甚远。今年来,临汾人民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也吞咽着发展不科学带来的苦果。推进科学发展,就是为了让临汾人民生活的更富裕,更安全,更舒适,更美好。我们通过对临汾不同收入及消费层次的调查,市民普遍认为临汾市经济发展迅速,但整个城市的文化素养气息比较薄弱,空气污染较前几年有所改善,但城市面貌缺乏美感,市民缺乏环境意识和公共道德,而且市区公共设施非常少,整个市区只有两个小型广场,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和设施匮乏,而且只有一个公园,距离市区还相当远,并不利于市民的休闲,城市布局很不合理。因此,市民在收入增加的同时并没有深切感受到生活质量和品位的提升。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改善环境的双重任务。可持续发展,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也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能只追求眼前的利益,把个人利益置于民族和国家利益之上,不能只重视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任意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污染。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的保护,不仅经济不能持续发展,而且会危及到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是背道而驰的,因为忽视了其蕴涵的生态伦理原则。因此, 我们理解科学发展观内涵的一个很好的理论突破口,就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加强生态伦理建设的基本思路 加强生态伦理建设,首先表现在发展目标的转变,从追求短期发展目标、过分突出发展的物质成果转变为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减少发展代价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有十三亿人口,自然资源与耕地短缺,人与自然的矛盾相当突出,经济社会的持续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发展是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过程。同时,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推进人与社会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伦理建设,又表现为评价机制的变革,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转变为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民的切身利益。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的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物质指标不是最终目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才是目的。发展不仅仅是物的发展,而是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在处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问题上,一方面高度重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又高度重视以社会主义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协调多方面、多层次利益主体的伦理关系,既不以经济的增长代替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也不因强调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而忽视经济的增长。这样,无疑将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 加强生态伦理建设,还表现为发展方略的更新,全面降低发展成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就在于从成本与收益两个方面着眼,用较小的发展成本实现较大的发展收益。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关注生态环境,降低生态环境的成本,摒弃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谋求发展的做法。二是降低资源成本,摒弃不顾质量和效益,以大量消耗自然、人文和经济资源为代价来支撑发展的做法;主张节约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遏制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杜绝浪费,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三是降低社会成本,关心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科学发展观摒弃不顾公正、公平、和谐等社会目标的实现,以轻视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为代价换取发展的做法。处理好效率和公平、公共服务与国情国力的关系,既要对失业者进行失业保障,又要鼓励劳动者积极就业和创业;既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4页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第158-160页 【4】 马英 《对生态伦理的几点认识》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 二〇一〇年九月二十八日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本文将通过对各高校、中小学校及乡镇党政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其伦理思想的理解现状,通过大量的实际考察及调研,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对其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进行思想解读,旨在探寻其伦理方面的道德支撑基础,坚守表征人类先进伦理文化的科学发展观主张的伦理价值取向。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本文将通过对各高校、中小学校及乡镇党政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对其伦理思想的理解现状,通过大量的实际考察及调研,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意义出发,对其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等方面进行思想解读,旨在探寻其伦理方面的道德支撑基础,坚守表征人类先进伦理文化的科学发展观主张的伦理价值取向。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一种至今为止最具有普遍可接受性的发展观,对科学发展观的伦理解读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反思的一种延伸,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突破与升华。本文通过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伦理上的解读,使得大家更进一步了解到发展的本质和最终目的是对人类的关注和崇尚。

作品摘要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面对当今中国的社会发展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对发展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此外,科学发展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中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中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想蕴含着生态伦理思想。要全面的落实和理解科学发展观,那么,对其进行深层次的伦理解读,尤其是从其蕴含的生态伦理方面解读,则是一个事半功倍的突破口。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山西师范大学挑战杯优秀奖

参考文献

马英 《对生态伦理的几点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调查方式

问卷调查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目前学术界有很多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文章,从伦理学角度分析的也大有人在,但是更多的作品是从理论上分析,停留在理论阶段。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