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中国行政管理的挑战
小类:
管理
简介: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由社会转型导致的新旧规范、价值观念等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所引发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规模日益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这些事件在发挥巨大的舆论监督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一旦应对处理不当则会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因此如何正确认识网络群体性事件,提高预防引导能力,成为我们必须思考面对的问题。
详细介绍: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既是经济发展关键时期,又是社会矛盾凸显期。由社会转型导致的新旧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冲突和矛盾以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所引发的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规模也日益扩大,表现形式日趋激烈,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和网民数量的快速增长,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油然而生,并表...(查看更多)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一般规律,深入探究其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以便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为政府更好地管理网络群体性事件出谋划策。 思路:主要从事件特征、网络舆情、政府应对等方面对具有代表性的59个网络群体性事件案例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网路群体性事件研究理论从舆情传播、控制、应对等方面,对其进行深入分析,进而给政府等相关组织提出建议。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调查对象具有广泛性,代表性,运用实证分析法,掌握全面系统的资料,融合了社会学、新闻学等研究视角,理论分析依据充分。 先进性:“网络群体性事件”已成为社会热点,但目前我国学界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网络舆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独特性:现有的研究多是从具体事件探究,但仅从少数案例推出相应结论,显然不够严谨。而我们通过对大量的事件进行综合统计,深度分析,展开实证研究,从而发现新问题,得出结论。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1.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调查研究来更好的了解网络发展对行政管理的影响,从源头上预防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 2.为社会各界了解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情况提供丰富、具体、真实的资料。 3.为全国各地政府更好地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为更好的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提供参考,为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

作品摘要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以近几年发生的59个网络群体性事件为研究对象,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舆情传播情况、政府应对情况行分析,得知:94%的网络群体性事件都由国内矛盾引发,其中大部分属于政府管理范畴,而引发模式多为网络舆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行政管理类事件,多数都拥有上百万的点击率和上百万网民的讨论,但作为事件的另一主要参与方,各地方政府的应对情况并不理想,总体来说,消极远大于积极。...(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三期

参考文献

1.杨久华,前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5期。 2.关于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的研究[N],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年第三期。 3.孙静,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者心理特点与疏导[J],2010年第2期。 4.冯雪,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舆情引导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7期. 5.网络群体性事件考验党政机关应...(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走访,现场采访,人员介绍,个别交谈,亲临实践,图片、照片,书报刊物,统计报表,影视资料,文件,集体组织,其它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从总体来看,国内现阶段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还是很薄弱的,文献资料也不够丰富,虽已吸引了各个学科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但是深入研究其机制以及相关技术支撑的并不多见。在国外,该领域的研究被称为危机管理,与国内有相似之处,但国内的研究偏重于社会文化和社会道德因素,而国外偏重于对舆情关注历史和文化的沿袭因素,有大量机构和大量专业分析人员的关注。在我国, 研究主要着重于对社会稳...(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