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网络社会中人际变化关系以及伦理道德
小类:
哲学
简介:
详细介绍: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主要目的为面对当代网络社会在日常生活中的的日益深入,其中又有哪些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伦理道德的新课题。基本思路围绕着网路社会与现实社会,传统人际与网络人际,相同不同,新旧改变,带给我们的冲击以及现实问题又有哪些,在伦理道德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将人际关系的新课题层层抛开,细致解读,以探究主旨。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体现在大量文献资料的翻阅查证,真实事例的探究分析,专业导师的指导审核。 先进性体现在以网络社会这一当代热点话题为出发点,关注现实问题,将近年来频频备受瞩目的网络人际引发的道德思考为基本点。 独特性体现在视角独特,思考独特,将网络与现实相结合,横贯传统与现代,将热点问题用学术的语言解读,用科学的态度思辨。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对于当代越来越多的人迷失在网络中,不能以正确的价值关面对人伦道德的特殊问题,我们给与科学的解读,并且提出可靠的解决办法用来应对这种局面的出现,并用理性的态度思考当前形势,我们深刻认识到伦理道德的新课题究竟是什么,而作为当代大学生又该如何应对以及改变。

作品摘要

对于“现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大多数研究者以一种“不证自明”的意思来引用“网络社会”,并将它作为各自所关注问题的语境或社会背景。当然也有少数研究者尝试过对“网络社会”进行界定。遗憾的是,这些界定要么比较含混,比如说“网络社会”是“通过网络(主要是互联网)联系在一起的各种关系聚合的社会系统”;要么同一个文献其指称显示相互矛盾和混淆,比如说随着“社会生活的网络化发展,其结果就是现实中那种基于互联网的所谓‘网络社会’或‘虚拟社会’的形成”,等等。 因特网本来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与需要(资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觉自愿地互联而形成的,人们应当自发地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网络建立起来以后,为维持网络的正常秩序,网络人又自觉地订立规范,当发现不道德行为时,又都自发站出来扶正驱邪。“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不是根据权威(不论哪种权威)的意愿建立起来的,而是网络人自发自觉的行为的结果。由于网络道德规范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利益与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强了人们遵守这些道德规范的自觉性。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现实与虚拟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人际关系的转型及多元走向》——新华网(理论频道) 《网络空间的反思》段伟文——江苏人民出版社 《虚拟认识论》张怡等——学林出版社 《网络社会中的自我认同问题》高兆明——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 《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网络人际关系分析》——龚季兴 《传统道德的现代价值》徐惟诚——河南人民出版社 《重塑自我的游戏:网络空间的人际交往》黄少华 陈文江——兰州大学出版社

调查方式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