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肝靶向苦参碱纳米粒的研究
小类:
生命科学
简介:
制备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胶体溶液并对其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特性、载药量、动物体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详细介绍:
制备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胶体溶液并对其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特性、载药量、动物体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胶体溶液外观为均匀乳白色,投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均匀圆整,算数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3.83±1.67)%,载药量为(16.77±0.33)%,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苦参碱在血浆中线性范围是1.0-5.0μg•mL-1,在组织中线性范围是1.0-10.0μg•g-1,日内日间RSD均<10%。与苦参碱水溶液对比,苦参碱纳米粒肝靶向效率是水溶液的1.99倍,相对摄取率为6.31,在肝内峰浓度是水溶液的2.19倍。所以,苦参碱纳米粒具有肝靶向性。

作品图片

  • 肝靶向苦参碱纳米粒的研究
  • 肝靶向苦参碱纳米粒的研究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1.苦参碱纳米粒制备工艺的研究:考察不同处方因素与工艺对纳米粒性质的影响,筛选出影响纳米粒质量的主要因素,确定最佳工艺,并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进行质量考察,制备出的纳米粒须均匀圆整,粒径符合靶向要求,包封率达到80%以上。此部分的关键是纳米粒的包封率问题。 2.苦参碱纳米粒小鼠体内组织分布动力学研究:研究纳米粒在小鼠体内各组织药物浓度变化的规律,并选用多种指标评价该胶体溶液的体内靶向性。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将苦参碱制成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肝靶向制剂属首创。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工作将丰富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内容,为乙型肝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治疗手段,为纳米粒的工业化生产和早日走上临床创造良好条件。

学术论文摘要

制备肝靶向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胶体溶液并对其形态、大小及其分布、体外释药特性、载药量、动物体内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粒胶体溶液外观为均匀乳白色,投射电镜下观察纳米粒均匀圆整,算数平均粒径为(157.4±22.4)nm,包封率为(83.83±1.67)%,载药量为(16.77±0.33)%,体外释药具有双相动力学特征。苦参碱在血浆中线性范围是1.0-5.0μg•mL-1,在组织中线性范围是1.0-10.0μg•g-1,日内日间RSD均<10%。与苦参碱水溶液对比,苦参碱纳米粒肝靶向效率是水溶液的1.99倍,相对摄取率为6.31,在肝内峰浓度是水溶液的2.19倍。所以,苦参碱纳米粒具有肝靶向性。

获奖情况

鉴定结果

参考文献

[1]陈诗慧.中药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04,4(1):137-138 [2]罗明,贺平等.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对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0,16(4):416-417 [3]叶明.苦参碱注射液的药理研究[J].广东医学,1997,18(11):793-794 [4]司维柯,肖桃元,康格非.苦参碱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细胞形态影响和相关增殖因素的变化[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0,22(6):553-555 [5]丁劲行.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内科杂志,1990,29(11): 648-650 [6]陈伟仲,张俊平,许青.苦参碱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影响[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96,7(5):424-426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靶向给药系统是药剂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肝靶向给药系统可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其全身分布,减少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不良反应。目前,在国内外药物肝靶向性传输系统的研究已成为热点之一,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纳米粒为固态胶体颗粒,大小在10~1000nm之间,由大分子构成并可作为药物载体。纳米粒给药系统进入体内后,主要实现被动靶向,其机制在于:体内的网状内皮系统(RES,包括肝、脾、肺和骨髓等组织)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作为异物而摄取,较大的微粒由于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而被机械截留于某些部位。研究证实,0.1~3μ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到肝脏和脾脏,7~30μm的微粒可被动靶向到肺部,而小于50nm的微粒可靶向骨髓。微粒给药系统的靶向性可通过控制粒径的大小,控制表面电荷、选择不同表面化学性质的载体材料等来实现。 氰基丙烯酸烷酯(alkylcyanoacrylate, ACA)是1955年美国Eastman公司合成的一类粘合剂[19],1959年经FDA批准作为医用胶应用至今。自1979年Couvreur等[18]首次用于制备载药纳米粒,因其体内靶向性、释药持续性、生物降解性、制备简便性、低毒、载药量高、可热压灭菌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成为最有望推向工业化大生产及临床应用的靶向给药载体。 以上这些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制备方法简单,可行性好,而且均发现药物装载于该纳米粒后降低药物毒性、保持药物活性、提高靶向性、提高透膜能力等特征,而且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烷酯类材料毒性较低,在体内可降解,降解产物主要为异丁醇,因此载药聚氰基丙烯酸酯纳米粒的研究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课题以苦参碱(matrine,MAT)为模型药物,氰基丙烯酸正丁酯(butylcyanoacrylate,BCA)为载体,采用乳化聚合法制备苦参碱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matrine-polybutylcyanoacrylate-nanoparticles,MAT-PBCA-NP)。以期通过肝脏靶向分布达到提高MAT治疗肝炎的效果,降低其毒副作用的目的。并系统的研究了MAT-PBCA-NP及其冻干针剂的制备处方和工艺,考察了制剂的体外释放特点以及体内分布和药动学特征。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