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共青团中央   中国科协   教育部   中国社会科学院   全国学联  

承办单位: 贵州大学     

基本信息

项目名称:
消除记忆中重大创伤性事件的心理机制研究
小类:
教育
简介:
目的: 采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一种能够消除记忆中创伤性事件的方法,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方法,帮助那些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消除不良记忆,摆脱事件的困扰,恢复心理健康状况。 基本思路: 第一步,先查阅最新的有关创伤事件和有意遗忘的文献,整理资料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切合点,探索其可行性,提出实验假设。 第二步,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招募被试进行实验。
详细介绍:
目的: 采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一种能够消除记忆中创伤性事件的方法,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方法,帮助那些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消除不良记忆,摆脱事件的困扰,恢复心理健康状况。 基本思路: 第一步,先查阅最新的有关创伤事件和有意遗忘的文献,整理资料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切合点,探索其可行性,提出实验假设。 第二步,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招募被试进行实验。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目的: 采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一种能够消除记忆中创伤性事件的方法,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方法,帮助那些经历创伤性事件的个体消除不良记忆,摆脱事件的困扰,恢复心理健康状况。 基本思路: 第一步,先查阅最新的有关创伤事件和有意遗忘的文献,整理资料和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切合点,探索其可行性,提出实验假设。 第二步,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招募被试进行实验。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科学性:以往对重大灾难后个体的创伤心理和创伤行为的研究主要采用个案法和调查法,研究结果的主观性较强。本研究采用严格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从信息加工角度探讨重大灾难后个体对侵入性创伤记忆的加工过程及遗忘特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性较强,具有科学性。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管理和政策制定机构而言,为重大灾后心理援助的预案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 第二,对于心理援助人员而言,为其进行心理援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第三,对于个体而言,当遇到重大创伤事件时,可以指导其进行科学的自我调适。

作品摘要

目的:研究了个体对地震图片信息的有意遗忘效应,为心理健康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以大学生个体为被试,以地震图片和地震无关图片为材料,采用有意遗忘的单字范式,对比个体对地震图片和地震无关图片的有意遗忘的自由回忆正确率和再认正确率的差异。实验采用2×2被试内设计,结果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发现(1)自由回忆结果发现,被试对指示记忆项目的自由回忆正确率(1.74±0.17)显著...(查看更多)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伍泽莲,何媛媛,李红. (2009). 灾难给我们的心理留下什么?—创伤心理的根源及创伤后应激反应的脑机制.心理学进展,17(3),639-644. [2] 杨海波, 王媛媛, 陈宗阳, 文宇翔, 白学军. (2010). 震后孤儿对地震相关图片的有意遗忘效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8(9),1120-1122. [3]. Karl-Heinz Bäuml and Ch...(查看更多)

调查方式

其他:实验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对于创伤事件,国内比较注重对其所致的各种生理功能的病理改变、生理治疗和康复的研究,但相对忽视了灾难后的创伤心理、创伤行为改变及其神经基础、身心全面康复的问题的研究。随着我国近年不断发生的自然灾难和突发事故,人们的创伤心理不容忽视,这方面的研究显得越发重要,也逐渐引起了国内心理学界的重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突发的灾难性事件以及各种人为事件引起的创伤心理及其应激反应根源,探明背...(查看更多)
建议反馈 返回顶部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