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 项目名称:
- 视觉传导路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 来源:
- 第十二届“挑战杯”省赛作品
- 小类:
- 生命科学
- 大类:
- 科技发明制作A类
- 简介:
- 视觉传导路是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到大脑枕叶皮质纹状区视觉中枢的传导通路,由视网膜、视神经、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和视皮质组成。其空间结构复杂,且周围有着重要的毗邻结构,初学者往往难以理解其立体结构。视觉传导路的解剖标本能直观显示传导路的各部结构及其位置和毗邻关系,在医学教学、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详细介绍:
- 创作新的从颅顶及颅底入路制作视觉传导路标本的方法,创新使用自制的特殊解剖器械用于脑部标本的制作,为解剖实验教学及视觉传导路立体构架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标本。首先明确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并参考以往论文报道的制作方法,设计出颅顶显示法和颅底显示法。使标本在完整、直观显示视觉传导路的基础上,兼顾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然后在标本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常规和自制工具使用情况的对比,总结出适用于制作该标本的工具。最后完成标本的制作,并总结标本制作方法及工具使用情况撰写论文。
作品专业信息
设计、发明的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
- 目的:创作新的从颅顶及颅底入路制作视觉传导路标本的方法,创新使用自制的特殊解剖器械用于脑部标本的制作,为解剖实验教学及视觉传导路立体构架提供更为直观形象的标本。基本思路:首先明确常规方法的局限性,并参考以往论文报道的制作方法,设计出颅顶显示法和颅底显示法。使标本在完整、直观显示视觉传导路的基础上,兼顾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然后在标本制作过程中,通过对常规和自制工具使用情况的对比,总结出适用于制作该标本的工具。最后完成标本的制作,并总结标本制作方法及工具使用情况撰写论文。一、标本显示方法1. 颅底显示法:(1)取脑时连带眼球,保证了视觉传导路的完整。(2)设计上兼顾对其重要毗邻结构的显示,有助于初学者全面、直观的掌握视觉传导路的解剖学知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大脑内相关病变所致临床症状的解剖学基础。2.颅顶显示法:(1)在注重立体、直观地显示视觉传导路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兼顾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以利于初学者对大脑内复杂结构的理解记忆。(2)左右脑做不对称处理,互为对照。(3)准确修出了视神经在视交叉处的纤维走向,有助于初学者理解视神经—视交叉之间病变时的不同视野缺损症状。 (4)去除左侧部分舌回,并修出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楔叶、舌回)的视放射。在保证了视觉传导路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兼顾对视放射到视觉中枢之间投射路径的显示。 二、所用工具:将口腔科探针的针部作弯曲、打磨等改进后,可有效的克服竹刀和竹针在修整视放射时的缺点,最大限度的修洁视放射纤维。
科学性、先进性
- 一、标本显示方法1. 颅底显示法:(1)取脑时连带眼球,保证了视觉传导路的完整。(2)设计上兼顾对其重要毗邻结构的显示,有助于初学者全面、直观的掌握视觉传导路的解剖学知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大脑内相关病变所致临床症状的解剖学基础。2.颅顶显示法:(1)在注重立体、直观地显示视觉传导路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兼顾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以利于初学者对大脑内复杂结构的理解记忆。(2)左右脑做不对称处理,互为对照。(3)准确修出了视神经在视交叉处的纤维走向,有助于初学者理解视神经—视交叉之间病变时的不同视野缺损症状。 (4)去除左侧部分舌回,并修出经内囊后肢投射到距状沟上、下皮质(楔叶、舌回)的视放射。在保证了视觉传导路结构完整的基础上,兼顾对视放射到视觉中枢之间投射路径的显示。 二、所用工具:将口腔科探针的针部作弯曲、打磨等改进后,可有效的克服竹刀和竹针在修整视放射时的缺点,最大限度的修洁视放射纤维。
获奖情况及鉴定结果
- 该作品在解剖实验室马建军(高级实验师)、王庆志教授(博士)及杨建华老师等的悉心指导下完成,并选入我校人体科学馆展出,获得了众多好评,深受同学们的喜爱。并撰写论文《视觉传导路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发表于新乡医学院学报2010年3月第2期。
作品所处阶段
- 完成阶段
技术转让方式
- 无
作品可展示的形式
- 1.实物、产品 2.模型 3.图片
使用说明,技术特点和优势,适应范围,推广前景的技术性说明,市场分析,经济效益预测
- 探究视觉传导路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可为解剖学教学提供直观、立体、全面的视觉传导路标本。与现今解剖学实验教学中通常使用的视神经传导路模型相比,该标本能真实形象的显示视觉传导路的立体结构、在脑内的空间位置以及重要毗邻,方便学习和记忆。使用改进后的口腔科探针弥补了竹刀和竹针的缺陷,在剥制细小纤维和走形弧度较大纤维时,灵活性较好,易持拿,且不易损坏纤维,为脑内其他传导通路以及上下行纤维标本的制作提供器械参考。视觉传导路毗邻关系的显示,在临床上对理解垂体腺瘤及其他相关疾病的的病理发展过程有一定帮助,也可为研究视觉传导路提供形态学支撑。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 视觉传导路是脑部传导系统的主要传导路之一,其在脑内的空间结构复杂,周围有着重要的毗邻结构,如:内囊、丘脑、第三脑室、松果体、上丘、下丘、内侧膝状体、豆状核、尾状核等。视觉传导路标本能直观的观察到传导路的各部结构及其位置和毗邻关系,在医学教学、临床应用及科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国外对标本的设计与制作并未见报道,但对视觉传导路传导过程的动画资料比较丰富,制作精美,可帮助初学者理解与记忆。国内除了本课题发表的一篇论文外,还检索到其他4篇。廖新品等的《视觉传导路标本剥制法》和兰满生等的《视觉传导路标本的制备》也介绍了视觉传导路标本的制作,但并未注重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饶利兵等通过对16例视觉传导路标本不同显示处理,及剥制方式的综合分析研究认为:从单一标本显示的角度,从下面观(与上述的颅底显示法相似)制作视觉传导路是最好的选择。利用药物水煮法处理制作前的脑标本较简单,纤维束韧性增强,脑组织少许收缩,使皮质与髓质发生分离,易于剥离显示纤维束。此法操作比其他几种方法简单易行,行之有效。本课题文章发表后,另外一篇《视觉传导路及毗邻结构标本的设计和制作》,也注意到了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但其他结构(如:眼外肌、禽距、侧副三角、大脑纵裂两侧灰质等)保留较多,使得整个标本过于注重对其毗邻结构的显示,而影响了整个视觉传导路显示的完整性和直观性。利用牙签削制成的竹针,比起口腔科探针体积较小,不宜持拿,操作较困难。